团市委领导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 团市委领导讲话

团市委书记、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胡亚波在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 更新时间:2009-04-1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各项议程已经圆满完成。感谢大家为了青年志愿者——这份光荣而阳光的事业共同走在了一起;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团市委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大家的信任与鼓励推选我担任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届会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认真履行好会长职责,以新的形象、新的创造、新的作为,努力开创武汉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新篇章,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刚才,市委胡曙光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协会、对青年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寄予新希望,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我倍感重任在肩。借此机会,我就自己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几点感悟和体会,和在坐的各位领导、来宾和志愿者朋友一起探讨和交流: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增强做好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服务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早在19世纪初,志愿服务雏形就在西方国家出现,最初源于教会宗教性慈善服务,内容包括教徒救助贫民、保护孤儿、帮助老弱病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法律法规,在鼓励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同时,也动员和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到了20世纪后半叶,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无国界医生,国际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风气之先,青年志愿者行动率先从铁路系统发起,逐步走向全国,由此拉开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序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的概念是“舶来品”,但其实质与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仁义”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精神感召了无数青年,从某种意义上说,雷锋精神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纯粹的志愿服务精神。1999年,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每年的3月5日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也正体现了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志愿服务已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的软实力。武汉市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志愿者活动蓬勃开展,志愿者组织、队伍、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加强。赛会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暑期“三下乡”活动、赛马志愿者等项目品牌初具效应;“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招募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活动常态化、形象时尚化”的工作思路日益成熟;与党政中心、社会需求相衔接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基本成形。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成绩,但是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我市志愿服务理念确立、组织机构建设、服务项目设计、政策保障激励等方面,还没有深入的实践和现成经验;在经济条件、政策支持方面,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先进城市都有一定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市党政领导对志愿者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环境;武汉高校众多,拥有广泛的青年志愿者群众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各行业青年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参与热情逐步增强。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志愿者工作增添了信心。

  二、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全力做好武汉青年志愿者工作

  从对城市发展、社会建设的功能分析,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对于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文精神、增添社会和谐氛围、促进新型人际关系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

  志愿者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近年来,我市青年志愿者主动参与服务各类赛事活动,服务会节经济发展,打造江城对外展示的靓丽名片,在提升城市对外交流形象,改善城市投资软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志愿服务同样具备现金保障的可替代性,即本身具有现金价值,能够提供无限的人力资源,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志愿者应在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中体现价值。武汉共青团与各职能部门联合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就是将职能部门专业技能资源、高校学生资源、志愿服务品牌效应进行互动置换与良性对接,力求达到多赢的工作格局。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咨询团为城市创业青年、大学生群体免费提供就业创业政策解读,职业规划个案分析,就业创业案例跟踪;以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奔赴西部地区和省内基层乡镇,协助开展基层团建、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年志愿者等工作。

  志愿者应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好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提升城市文明风尚、市民礼仪素质方面可以发挥导向作用。例如当前全市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开展的“四倡五治”宣传教育活动中,青年志愿者可以通过 “周末文明过马路劝导”、“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等形式,勇做文明城市创建的排头兵。

  志愿者应切实帮扶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一直以来,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敬老助残、“一助一”帮扶行动、爱心家教、关爱农民工子女等活动中。一方面使志愿者了解了社会现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也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完善了品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自身潜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对于受助群体而言,得到了热情温馨的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了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信心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对社会的归属感。志愿服务还可以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管理行列。在我市20万注册青年志愿者这支队伍中,大家来自各个方面,因为一个共同的理念走在一起,在服务他人中交流共识,打破社会群体分化,消除彼此的距离感和隔阂,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促进现代人对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的自觉认同,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三、破解难题,重在建设,促进武汉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青年志愿者事业方兴未艾,做好志愿者工作任重道远。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思路,敢于正视制约事业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协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我市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有待加速。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10个城市通过了志愿者的地方立法,《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也于2006年8月1日起施行。去年底,我市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志愿者工作立法的议案。只有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才能从根本上明确志愿者内涵,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志愿者组织方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志愿者经费筹措、捐赠优惠、志愿者组织界定、管理原则、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志愿者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重视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迅速增长发展的势头,做好引导和帮扶。在我们评选表彰的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集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青年自组织。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和帮助,搭建交流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良性发展。同时,要吸纳致力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事业的集体和个人加入协会,营造全社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沟通联系,做好对这些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站(队)的指导和帮助,群策群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三,努力构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志愿服务便利化、经常化、信息化供需有效对接的技术路径和制度设计,具体做好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研究中心试点工作,建立志愿服务信息资料库。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志愿者组织与政府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政府转型、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力量和工作队伍。探索建立长远型发展保障机制,加强筹集社会资金的能力,实现企业文化与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在争取政府购买、专项资金立项、公共财政拨款等方式的同时,构建全社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四,不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紧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准确把握接受志愿服务和提供志愿服务这两个“基本需求”,着眼发展、着眼建设,重点围绕大型赛会、环境保护、扶贫助残、应急救援、文明创建等领域,扎实推进组织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完善志愿者培训、激励、评估和监督等工作机制。加强志愿者理论研究、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培养壮大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志愿者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协会各项规章制度,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寻求各方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协会独立运作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更多的青年和市民群众都能投身到志愿服务的时代潮流中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都能成为志愿服务这一时尚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践行者与创造者。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创造一种内心快乐、他人温暖、社会和谐的新生活,共同开创武汉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