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团情动态

2013年社区青少年服务站项目末期评估圆满结束

来源: 更新时间:2014-05-04

    为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工服务模式,提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果。2013年,全市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工服务试点,从2012年辐射汉阳区调整为辐射江汉区、硚口区和汉阳区三个中心城区,派驻6名社工进入站点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历时12个月。在项目即将结束之时,由市民政局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武汉珞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邀请了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和武汉市民政局社会组织促进会领导联合组成评估小组,分别于2014年4月25日、4月28日对汉阳区洲头街建港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硚口区汉水桥街营房社区青少年服务站和江汉区民意街天后社区青少年服务站进行了末期评估。

    此次评估采用了现场考察、档案查阅及服务对象抽查阅、分组访谈及专家组现场反馈点评检查的成绩、问题、建议四个步骤进行,访谈参与此项目的用人单位负责人、项目社工及有关服务对象,再按照项目综合情况计算评估得分。

    25日,评估专家组来到汉阳区洲头街建港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工王深贝用PPT为评估专家组介绍了项目一年以来的运行情况,重点对“星期五课堂”和“青少年合唱队”两个品牌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青少年合唱队”运用了民主引导、潜能挖掘与开发、充分赋权等专业手法,达到青少年团体自主管理、自主决策、团结互助的目的。该站点自2012年7月成立以来,成立了“Happy Day”、“Supper Baby”、“阳光合唱团”三届合唱队,分别参与了2012、2013年洲头街“武汉之夏纳凉晚会”的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评估小组的一致赞扬。随后评估专家组参观了建港社区的社工工作室和青少年活动室,专家们对活动室里健全的制度、丰富的社工小知识以及活动展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后评估小组与同驻点社工、社工机构和用人单位分别开展座谈,查阅了文书档案。建港社区青少年服务站完成需求评估1份,建档55份,个案3个,即时辅导54个,开展小组4个,开展社区活动31场,完成社工宣传4场,完成指标符合项目整体要求。

    接下来评估专家组来到硚口区汉水桥街营房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工毕笑带领评估专家组参观了营房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的四楼功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社工工作室三大功能室,以及五楼多功能活动室。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服务站内青少年社工理念氛围布置,赞扬了社工在该站点开展的各类服务。参观完青少年成长展板后,专家组还与来参加营房社区四点半学校的青少年进行了交谈,青少年及家长对社工的熟知度,得到了专家组充分认可。随后社工用PPT的形式为评估专家组介绍了营房社区青少年服务站运行一年以来的项目情况。汇报中,评估专家组详细询问了青少年个案工作情况,特别是一个典型个案受到了专家组的关注,某学习偏科案主在社工的引导和协助之下,偏差学科成绩从67分上升到了97分,学科得到均衡发展,学习积极性大幅的提升,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营房社区青少年服务站通过一年项目试点完成需求评估1份,建档50份,个案10个,即时辅导70个,开展小组3个,开展社区活动30场,完成社工宣传4场,完成指标符合项目整体要求。

    28日,评估专家组来到江汉区民意街天后社区,社工王练首先从项目介绍、项目实施情况、指标完成情况、项目目标实现情况、项目总结及下一步计划等几大方面,向各位专家评委进行了项目汇报,让专家组成员对服务站的工作有了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接着社工带领评委及领导参观了青少年服务站的课业辅导室、活动室、电子阅览室、面谈室等各个功能室,并对每个功能室的用途和开放时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活动室里的社工特色的软木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块软木板包含了每周活动安排、活动剪影、日常小知识、互动天地等多个板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服务站的活动计划和服务内容。参观完活动场地,评委老师分别与社工和用人单位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评委老师详细了解了社工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和社工共同探讨了项目服务的连贯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后,专家组成员根据社工的工作汇报、实地参观以及资料查阅等情况进行了点评和反馈。天后社区青少年服务站完成需求评估1份,建档55份,开案4个,结案2个,即时辅导58个,开展小组4个,开展社区活动40场,完成社工宣传4场,招募志愿者20名、开展志愿服务800小时,媒体报道3次,链接资源8次,完成指标符合项目整体要求。

     此次末期评估,全面检验了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工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服务成效进行了比较客观、细致、深入的评估,充分展示了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的服务成果,展现了青少年事务社工团队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团队氛围。同时评估组也为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工服务发展及社工工作给出了宝贵指导和建议:专家组希望社工在文档整理时进一步加强突出社工的专业性,将家庭作为一种资源运用到服务当中,并希望通过评估带动各级相关部门重视保证项目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