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团情动态

燃尽辛劳人生——“希望老人”江诗信去世

来源:source 更新时间:2006-11-27

  24日18时许,“希望老人”、武汉市洪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江诗信不幸去世,享年71岁。

  江诗信是洪山区严西湖渔场的离休干部,他自1992年起,在鄂、豫、陕三省15个县、市600多个村庄从事贫困儿童的捐资助学工作,捐助贫困学子2000多名,被社会各界人士尊称为“希望老人”。由于多年捐资助学的义举,他先后被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武汉市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5年6月15日,8名受助学生赶到武昌火车站迎接参加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会载誉归来的江诗信,这次会上,他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江诗信去世以后,省市区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许多受捐助的学生到他家中看望慰问了他的家属。团市委书记、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晓,团市委副书记、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筱武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吴天祥在告别仪式上,抑制着泪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那么善良,我崇拜并敬佩他。他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百名学子跪送恩公江诗信)

  让爱心不断传递

  14年,终日奔波在鄂、豫、陕三省15个县市的600多个村庄中,28万公里路程足够绕地球7圈;14年,耗费7万多元家财,引资数百万元,建立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

  这一切,都是为了2164个失学的山里娃。

  1935年5月出生的江诗信,原籍湖北郧西县,烈士遗孤。江诗信8岁丧父,在随母流浪中与母亲走散,被送入孤儿院,14岁被党组织送进部队,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平反,1985年因病提前离休。

  岁月的磨难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激情。离休后,江诗信自费学习摄影。1992年,在采风中,两个渴求读书的小女孩闯进他的镜头,由此他晚年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他洗出了两个小姑娘的照片,望着照片中的两双大眼睛,心潮起伏。他为自己立下志愿:“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从此,江诗信开始了自己的助学人生。

  一年中,江诗信有9个月在山区600多个村庄中穿行,穿着草鞋、背着相机和大包的捐助物资。他说:“从1995年起,每次下乡我都一定要去每个孩子家里或学校走一走。”老伴李玉珍说:“山里的娃就是他的命,他的魂早已被大山牵走了。”

       

              (江诗信十几年来穿破了上百双草鞋)

  开学时,他将学费送到孩子手中;天冷了,他将募集到的棉衣及时穿到孩子身上;期末,再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风雨中,江诗信帮这些孩子种过地、放过猪、砍过柴;灯光下,他帮孩子们做过饭、缝过衣、补过课……年复一年,在江诗信的帮助下,一大群山区贫困孩子圆了读书梦。

  总有一种高尚让人泪流满面。

    1996年6月,江诗信用70多天、徒步跋涉5000多公里、为百余名孩子送去衣服和学费后,病倒在村庄。当时,他自觉生命已走向终点,挣扎着写下遗书:“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开人间,请我的妻子、儿女不要悲伤,不要怀念,只希望能完成我未竟的事业,让贫困的孩子如我在世一样得到救援。”

       

               (江诗信和孩子们在一起)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开人间,希望被捐助的孩子不要难过失望。愿你们能更好地学习进步,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报效我们的祖国。”

  江诗信的事迹在传诵,他的精神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好心人。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100多名职工先后捐款捐物30多万元,与500多名山里孩子结成“对子”;汉阳造纸厂退休女工张春英虽然退休费只有300多元,仍然与3名失学儿童结对帮扶;华中科技大学“江诗信爱心接力小组”先后有500多名同学与贫苦山区的孩子结对帮扶……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爱心在不断传递!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回归自然,请把我安葬在大山的群峰之巅,让我能俯视着贫困山区苦学的孩子,都能成为如青松翠柏一样的栋梁之材!”

  “希望老人”江诗信离我们而去。但他点燃的希望之火,将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