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团情动态

坚持政府主导 全面推进青少年社会教育有序发展

来源:source 更新时间:2006-09-12

——武汉市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

    当前,社会教育因环境多变、主体多元、资源孤立而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成为“三位一体”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格局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武汉市将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作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狠抓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认知。目前,武汉市已逐步构建和完善了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体系、项目体系、阵地体系和保障体系,青少年社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间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发展, 创造了在全国具有影响的青少年维权“武汉模式”。自2000年以来,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健康指数由79.6上升为86.4。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体联动,努力巩固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体系

   (一)构建立体化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网络。1979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团市委、市教育局等40余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下设青少年教育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对全市青少年教育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1980年在区、街建立了相应的青少年教育组织,从2003年起在社区创建了476所社区青少年学校,形成了纵向为市、区、街道、社区垂直到底,横向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立体化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网络,有力地保障了青少年社会教育经常有序开展。

   (二)组建武汉市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心。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2006年组建了武汉市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心,研究和策划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和项目。同时组建了其执行机构——武汉“小时候”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管理”的方式,面向社会择优购买优质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今年暑期为全市青少年购买了4200余项活动项目,覆盖了全市1000余个社区。

   二、注重实效,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体系

   (一)以“小时候”为主题统揽全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小时候·黄鹤之声”全国童歌童谣征集、“小时候·周末音乐会”、“小时候·快乐剧场天天演”、“小时候·我的暑期我快乐”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小时候”特色工作品牌,推动了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

   (二)组织开展系列独具特色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自2000年以来,组织全市105万名中小学生持社区联系卡深入社区累计完成实践成果22万项。以引导青少年分享成功经验,化解心灵困惑为目标,开展成长导航系统活动,每年开展关爱导航、就业导航、励志导航等活动近百场,为5万余名青少年提供各类指导服务。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目标,在全市推行“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的“新三好”评价体系和开展“现代少年形象大使”评选活动。以励志为目标,实施市长奖励计划,引导青少年参加公益服务、拓展训练、技能培养、体育锻炼和团队生活等五个类别活动,并设计相应激励目标,达到相应规定的青少年均可分别获得“市长奖”金、银、铜章。实践证明,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有力促进了“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完善,切实提高了青少年社会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

   (三)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监测。2004年,编制了《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测评报告》及操作手册,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友群环境四个方面设立78个变项22个指标,对应健康、亚健康、障碍和病态四种状态,建立可操作的青少年成长环境监督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整合资源,逐步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体系

   (一)充分发挥市区青少年宫示范辐射作用。市财政投资1.9亿元,对位于市中心地段的市青少年宫进行整体改造,建成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年吸纳学员20余万人次的多功能青少年宫艺术综合楼,极大地提升了市青少年宫的教育、服务功能。同时对全市原有的7所区青少年宫进行不同程度改建或扩建,另有8所区级青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

   (二)充分发挥社区青少年学校基础平台作用。从规范管理、规范标识、规范师资、规范教材等方面入手,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605所。对其实行项目制和编号动态管理,并划拨相应工作经费,确保社区青少年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成为有机连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平台。目前每年参加社区各类教育活动的青少年达50多万人次。

   (三)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场馆的依托作用。武汉市充分发挥全市近70个大、中型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每年接待青少年150余万人次。同时出台激励政策,联合社会场馆建立涉及理工农医和现代高科技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6个,吸引8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到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中来。

    四、政府主导,大力构筑青少年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一)建立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每年年初对各区下达工作目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底检查考核。对全市100所社区青少年示范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取消社区青少年示范学校的称号,并核减项目经费。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全市综治工作目标管理,使全市在校中小学生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3‰以内,有力地推动了预防工作开展。

   (二)建立政府购买的财政投入机制。每年市、区财政对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投入近700万元;对市青教办、武汉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心,市财政每年投入近400万元,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投入年均增长31%,超过武汉市地方财政支出年均25%的增长速度。对各类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阵地,给予相应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

   (三)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才保障机制。从1984年起实行青少年社会教育队伍职业化,全市聘用青少年教育专(兼)职辅导员454名,与全市1200余名社区团干部、900余名社区少先队辅导员共同组建职业工作队伍;聘请1100余名德育教育工作者、300余名律师、心理咨询师和1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志愿教育队伍;建立社区“五老”(老干部、老劳模、老教授、老战士、老专家)师资库,8万余名“五老”成员成为了青少年社会教育重要补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