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他还是一名新生。一年前,他成为了一名部门负责人。今年,他参与的两项QC成果均获湖北省一等奖。近3年的基层技术岗位工作,在武汉吴楚大道项目1000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他已然从一个菜鸟转型为技术达人。
“从平凡的工作中寻找自豪感,将会支撑你一直热爱你的工作。”
2012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和另外15名新员工来到武汉吴楚大道项目部,在5位领导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着放眼望去的玉米地、棉花地和藕塘,“高大上”的办公楼在哪?整洁的办公室在哪?当时的他有些困惑,但前期准备工作的重任压在了这16名新员工的肩上,他来不及思考,就投入到了工作中。
幸运的是,在自己接手的工作中,他很快发现了“新大陆”。2012年11月,他接手项目施工作战图的绘制工作,也就是项目施工部署平面图。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有点不知所措,他一遍一遍阅读图纸并想方设法如何将图纸中的内容在作战图中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整整七天的时间,他抱着图纸,从道路中轴线、红线开始一步步进行绘制,边绘制边熟悉CAD制图的常用操作技巧。渐渐地,吴楚大道全线轮廓在他的电脑中逐步呈现出来,看到这一幕他倍感欣慰,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也让他摆脱最初繁杂无趣机械式的画图,逐渐地他迷恋上了这份工作。
在师傅彭云涌的指导下,他不断将其完善,最终他绘制出了整个标段的道路和桥梁施工部署,包括各结构物及软基处理位置和形式、道路平曲线和纵断面,道路和桥梁设计标高、施工便道位置、变压器位置等。
有了这个施工作战图,整个工程施工部署情况一目了然,项目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的施工情况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鄂州市各参建方都争着要这个图,挂在办公室方便了解我项目的施工部署情况。在随后的一个月,武汉公司举行第二届“超英杯”技能比武,他获得了武汉分公司CAD制图第一名。
“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将工作做到极致。”
随着工作开展,他也逐渐开始接触施工方案的编制,从最初比较简单的圆管涵施工方案、箱涵施工方案,到技术难点较高的钢栈桥及钻孔平台施工方案、拉森钢板桩施工方案、水中钢护筒施工方案、泵房深基坑施工方案、移动模架现浇箱梁逐跨施工方案等。每一个施工方案的编制,他都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并做到尽善尽美。多少个守在电脑前的夜晚就为了一个CAD出图,多少个反复演算就为了一个受力分析报告,多少个激烈讨论就为了一个施工措施,渐渐地他从初出茅庐到日趋成熟,日益专业。
2013年9月,项目正处于水上桩基施工起步阶段,摆在他面前的又是一个难题,尽快确定水中桩基钢护筒入土深度。这个领域在国内目前无相关规范规定,只是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简单地说明水中桩基钢护筒入土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来定。当时公司内部也没有很多类似工程经验参考,他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目前国内施工单位确定水中桩基钢护筒长度基本都参照《公路施工手册》中给出的一个经验公式。根据武四湖地勘报告资料,他连夜确定了每根水上桩基钢护筒入土深度。从接手方案到专家评审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反反复复不断推敲方案中的各个细节,确保专家评审不出一丝纰漏。
可是,第一次的专家评审会现场气氛并不融洽,鄂州市专家组参照前几年附近汉鄂高速施工时钢护筒入土深度,认为武四湖大桥水中桩基钢护筒入土深度过大,但是就方案本身的钢护筒入土长度计算方面他们并没有找到漏洞,最终第一次评审会还是以钢护筒入土深度过大为由没有通过。
随后,他再次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以往施工经验,充分证实了该方案中的水中钢护筒入土深度确定方法是正确的。在第二次鄂州市专家评审会上经过多番讨论,最终专家组同意了钢护筒入土深度是符合武四湖大桥工程实际的。
敢于在专家组面前叫板,勇于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一切都源于专注后的“专业”。也是源于这份专业,他参加的《提高多装饰槽圆形板式花瓶墩混凝土表观质量》、《提高特大水上弧形钢栈桥施工质量》QC成果均获2015年度湖北省QC成果一等奖。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
三年的成长,他已然从一名小小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部经理。除了技术上的飞速提升,责任感与使命感,也逐渐成为指引他工作的另一个标尺。
在他眼中,技术部是一个工程的先锋部队,是一个既要考虑合约又要考虑施工的部门。特别对于大型项目,前期策划、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各个实施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要在安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节约项目成本。
在他心里,“责任”两个字在技术部体现得尤为突出。他时常对新员工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武汉市政设计院的一个老总工因为在设计图纸中将m误写成了cm,导致施工过程中桩位不对,最终致使整个楼报废。他经常将这个故事挂在心头,方案中任何一点偏差产生的结果都难以想象,所以在编制任何技术资料时他都会再三检查、仔细推敲。
明确自身责任很重要,但敢于担责,敢于在责任“漩涡中心”工作更重要。武四湖大桥作为大型水上桥梁项目,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方法,其技术难点较多,专业性较强,且没有很多可参考的案例,可想而知技术部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然而,面对困难与压力他并没有退缩,他知道每一次的“归零”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成长,他带领的技术部义无反顾地充当项目的先头部队,针对武四湖大桥施工,带领他的团队先后进行了五次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为后续的现场施工指明了方向,承担起了他应尽的责任。
也许,成长总是在不经意间的,但成长也从来不是没有原因的。谈超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每一位迷茫中的年轻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张天凤 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