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实现农村劳动力对外与就地同步转移

来源:江夏区 更新时间:2006-06-20

 

 

                      团武汉市江夏区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纪实

 

    江夏区农业人口46万,是一个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大区。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青年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新时期,江夏区团委充分发挥毗邻中心城区的优势,着力优化工业、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规模超过六万亩的,以苗木、藠头、蔬菜种植、河蟹、畜禽养殖等为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板块,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的工业经济板块、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为龙头的商贸流通经济板块,以介子山庄、古龙山庄等为代表的旅游休闲经济板块,为江夏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团区委按照团省、市委的要求,结合实际,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实施“青春富康行动”,努力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做好服务工作。

    一、发挥优势,加强宣传

    (一)利用江夏区各级团组织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宣传“青春富康行动”。金口街等基层团组织每次在接到相关转移就业信息后,立即进行翻印,通过每周街道召开的村支部书记会或挂村干部会议迅速将信息发放到村,实现从区到各乡镇街、由线到面的宣传。

    (二)利用报纸以及江夏共青团网站渠道,宣传企业用工需求。《楚天都市报》、《农村新报》、《湖北日报》发行网络遍布全区13个街、镇、乡、场, 2005年累计发送招聘会及用工信息6000余份,实现了从团区委至各家各户由点到点的宣传。2006年,江夏共青团网站上开辟的“青春富康行动”栏目专门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快速及时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的相关信息,目前已经发布就业和技能培训信息5条,提供岗位1000余个,培训岗位4000余个,全面畅通渠道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铺路致富。

    (三)利用先进事迹报告会,提高农村青年参与的积极性。2005年初,江夏区团委通过举办外出务工创业青年事迹报告会,进行先进典型示范宣传,引导江夏青年学习他们的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2006年,通过与3所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联系,江夏区团委编印成册了《江夏区外出务工创业青年风采录》,刘全华98年毕业到深圳富士康电脑公司工作,2000年送往德国培训,现任总公司技术主管;周从发98年毕业,经过8年奋斗,现任江苏美田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部门经理;王胜男2004年到雅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工作,2006年2月任助理工程师;徐卫东97年毕业到武汉一模具厂工作,现任主管该厂生产技术的厂长;孙素娟  毕业后被分配到江夏区面粉厂上班。面粉厂破产后她办印刷厂、开咖啡屋,由于竞争激烈,生意难有起色。经过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门道,在江夏区纸坊街创办鸟语林饮食服务公司,别有风味的家常菜吸引了众多宾客,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开有三家餐饮、烟酒连锁经营店,在纸坊小有名气。她本人也成为江夏区再就业明星。23人的创业风采鼓舞着农村青年勤奋创业的决心。

    二、切合实际,强化服务

    (一)加强农村青年技术培训。团区委充分利用江夏区种植瓜菜、果树、苗木,养殖水产品、牲畜、鸡鸭等特色,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开展“送科技进农村”活动,2006年3月--5月已举办种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3场,同时充分利用3所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办计算机操作、宾馆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工和机械加工等技能培训班, 近两年,培训学员3000余人,实现转移2000余人。

    (二)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农村青年。武汉大学组织该校农、林、渔、医学和法律等专业的本科学生赴江夏区家园建设试点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普法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系列服务活动。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把舒安乡项家湾作为该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长期对口帮扶项家湾的中小学生。武汉科技学院将流芳街魏集村、新胡村作为该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该校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展系列科技服务活动。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赴江夏区五里界镇唐涂村养殖农场和五里界镇农贸市场开展了以“预防禽流感,培养好习惯”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后,该院表示将长期与五里界镇结对开展系列科普服务活动。江汉大学在老区湖泗开展了一系列为农村群众服务的活动。众多高校的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及人力支持。

    (三)加紧农村青年就地就业。2005年,江夏区团委通过选树“青年星火带头人”,培养了一批在家乡就业创业的青年:从事藠头种植的舒安青年徐文联,从事河蟹养殖的流芳青年范家林等,他们在当地干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周边100多名青年积极投身农业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从事精米加工的法泗青年彭长根,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五里界青年罗辉松,不仅解决了40多名青年的就业,而且年加工附近村民的粮食、水产品达8000多吨。2005年8月,外出务工青年李敬在与团区委联系愿回家开办汽车美容店时,团区委积极与税务、工商、城管三家部门联系,请他们在前期税收、管理费征收上予以减免,扶持青年创业,12月初,李敬创办的“车焦点”美容店顺利开业,同时还解决了7名青年的就业。近年来江夏区已产生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2名,市级青年星火带头人50多人,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致富路。

    (四)做好农村青年维权服务。2006年,在粤打工青年吴丹在被人绑架,经过解救返回江夏后,团区委闻讯即赴舒安乡给吴丹家送去了500元慰问金。为了帮助吴丹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团区委还免费安排她参加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并且帮助她垫付了培训费、生活费和中介费900元。在她完成学业之后,将她推荐到武汉一合资电脑公司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

    三、适应需求,落实岗位

    (一)小型分散,送岗位到乡镇。江夏区乡镇分布较为分散,最远乡镇的村离城区在五、六十公里以上。为进一步服务农村青年,团区委结合乡镇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实行对接,先后于2005年5月、7月在山坡乡、乌龙泉街办事处举办两场招聘会,组织辐射周边的舒安乡、湖泗镇、安山镇、纸坊街、五里界镇共7个街镇乡的1500余青年参入,近千名农村青年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006年4月,在乌龙泉社区举办了“四送进社区”农村青年招聘会,500余人次参加了招聘,近百人达成初步用工意向。

    (二)整合资源,举办大型招聘会。2005年9月27日,团区委承办的江夏区第二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大会成功举行,当天组织了优秀青年企业家刘刚的泰普开关有限公司、施铭德的铁神化工有限公司等市内外55家企业提供有清洁工、操作工、家政服务员、大堂经理、业务经理等岗位,薪酬从600元至4500元不等的各种类型的岗位5500个。招聘当天来自13个街道、乡镇、厂矿、20多个企业的下岗职工及区内初、高中应届毕业生5000余人参与应聘,有1750余人达成了就业意向。2006年,团区委在区劳动力市场举行了江夏区“青春富康行动”现场招聘会,武汉荷田会所、艳阳天等15家企业为农村青年提供了人事主管、钳工和家政等600余个岗位,来自全区街镇乡的700余农村青年参加了本次招聘会,有 109名农村青年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

    (三)联手企业,拓宽本地就业渠道。武汉介子山庄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是团区委一直跟踪的一个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占地数千亩,一期营业就需餐饮、客服、会务等各岗位员工100多人。江夏团委及时和企业联手,全面对外宣传招聘信息,有300余人参加了应聘。江夏区团委通过不同形式,了解掌握区内外相关企业的用工信息,联手企业,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2005年江夏区团委与古龙山庄、力兴电源、江夏移动公司等企业联手解决了120余名青年的就业问题;受深圳丽华电子公司的委托,协助他们招收员工23名。

    2006年,团江夏区委继续利用建设新农村的有利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在推进江夏区新农村建设“致富门道清晰”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创新举措,为服务农村青年、服务“三农”做出着团组织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