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绿色工程学校
江夏绿色工程学校是1987年农委、教委联合开办的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是目前武汉市唯一的一所区属农职业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0余亩,拥有教学楼、宿舍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学校确定的办学思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以短期培训为补充,同时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从而掀开了江夏农业职业教育新的一页,为江夏农村青年铺设了一条致富路,架设了青年致富奔小康的连心桥。办学二十年来,学校始终按照国家办学政策实施人才培养,先后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了3000余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劳动力1800余人,向高等院校输送近100名莘莘学子,为江夏教育和农村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2004年分别被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授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2006年2月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武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一、适应需求,准确定位,确保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武汉市江夏绿色工程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办学之初,我们就清醒地认识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真分析了江夏区乃至武汉市产业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一方面,新时期新型工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工业基地和开发区的建设拉动了企业对技术工人和普通操作工的大量需求;就区域经济而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江夏庙山,使江夏庙山经济开发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企业急需补充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操作工。另一方面,江夏农村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无业在家,他们有强烈的进城务工的要求,由于缺乏职业技能而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我校审时度势,确立了“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立足职教,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制定了“做强职业教育,做好示范服务,做活科技推广,做大转移培训”的培训育人目标;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长短结合搞转移,服务三农调模式,联合办学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抢抓机遇,以学校为载体,以技能为本位,将学校发展定位锁定为农村青年转移培训和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此消彼长的市场激烈竞争,学校调整发展战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积极寻求学校的市场定位,探索“专业围绕市场转、学校围绕专业转”的专业设置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积极开办各类短期培训,坚持不断地开展长短结合,不拘一格,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2005年,学校就开设了6个工种的短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1800人,实现转移1680人,今年,到5月底止,学校已培训600人,转移540人。
在转移培训工作中,学校积极尝试由管理学校向经营学校转变,大力推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办学的新机制,引进了北大附中湖北教育基地、黄冈益才高级中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育资源,联合开办普通高中班和成人大专班。这些措施,使学校资源不断得到整合,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也使联办学校教育呈现出结构趋优、发展加快、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为了适应企业用工层次不断提高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我们拓宽了办学层次。学校既有中等职业教育,又有综合高中,也有成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还有2至6个月的期培训。多层次的办学形式,为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铺平了道路。
二、市场导向,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有了突破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地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在教学上大胆地打破呆板的、程式化的传统模式,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不同需求,在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探索“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培训模式。学校分别与市内外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订单”培养关系,每年对口为他们培养输出毕业生。“订单班”通过文化知识测试和面试的方法,面向农村公开招收学员;为适应企业需求,在校企双方反复研究后确定“订单班”专业开设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企业用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并根据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校确定阶段教学目标,以考核促学习,理论考核在学校进行,技能考核在企业进行。2005年,学校与苏州多摩电子、苏州华侨大酒店、武汉唯冠科技、深圳舒旺高科技、富士康集团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办了电子、机械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操作、缝纫工、种养加工等培训班,结业的260余名学生全部安排在以上企业就业,用人单位反映良好。“订单班”学员郭家海,由学校推荐去广州今日世界大酒店工作,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执行总经理,月薪均在1万元以上,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近三年来,我校毕业生40余名在他所属的酒店工作。针对本地青年农民想走出去务工又没有技术和门路的实情,学校及时扩大了“订单”培养的规模,面向青年农民开展了各类短期务工培训,仅2005年学校就为美的集团、苏州多摩电子、苏州华侨旅游责任公司、唯冠科技、富士康集团、深圳舒旺高科技、武汉凡谷电子签订了长期用人合同,培养和安置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60人。
二是探索“联合办学,训练下移”的培训模式。为了便于学员就近学习和降低培训成本,我校从企业、街道、乡镇的实际出发,主动和各街镇政府、中学联合办学,将培训办在街镇学校、企业中;目前已开展的街镇有山坡乡、安山镇、舒安乡、湖泗乡等。为企业培训的有:江都大酒店、古龙山庄、艳阳天大酒店、畜牧局养猪厂、物资局罐头厂等。学校和街、企业联动,学校出技术、出师资,街镇、企业具体组织、联系基地,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办了八期短期培训班,培训学员400多人。经过培训的学员现已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三、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为了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打好基础、注重技能、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将教学过程分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习实践三大块。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增加了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聘用选拔“双师型”的教师任教;构建了“基础平台+能力模块+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多能的新课程体系,先后投资近40余万元,加大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完善和新建了微机、电子电工、餐饮服务、机械加工等实验实习设施。在教学上,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我们鼓励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多学技能,拿到多证。积极试行“学分制”,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技能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其他专业,并参加相应的技术等级考试。近年来,我校的毕业生,根据其就业需要,有95%的拿到了技术等级证书,其中61%的拿到两个以上的技术等级证书。这些,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了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和应变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树立了“服务型职业教育”的理念。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积极争取企业支持,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搞专题讲座,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学习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根据企业的要求编写教材等,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岗前培训。这些措施,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
搞好就业服务是我们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为了搞好学生就业工作,学校毕业生安置办公室人员常年活动在各工厂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掌握企业动向,研究用人市场,预测就业趋势。以企业用人作为办学的风向标。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学校与全国20多个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定向培养关系,扩大了就业范围,拓宽了就业渠道,开辟了新的就业市场。学校还建立了就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室,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就业系列报告会,对学生就业进行经常性的系统指导和服务。
我们十分重视人才输出的“跟踪服务”工作,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节假日回乡“充电加油”、对他们实行“返修回炉”,对上岗后不能适应工作或因企业倒闭而下岗的农村青年进行免费再培训,合格后重新推荐就业。“返修”培训中,增加了道德观念、生活理念、现代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等人文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内容。我校园艺专业毕业生郝国文同学到浙江打工,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赚不到钱,中途返乡。在学校接受电子、电工技术再培训后,二下江苏,到江苏太仓自行车厂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做到了经理,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并从家乡带出了20多名农村青年加盟他所在的公司,还将父母等全家从江夏舒安乡迁移到江苏所在地。据统计,近三年来,有100余名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人员回到学校,经过“返修回炉”,切实提高了职业能力,重新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我校在校学生和短期培训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境已较为贫困,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特困生,制定了学费减免政策,减免率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6%,减免幅度为50%—100%;对江夏区4个老区和贫困街镇的特困学生实行学费全免。此外,学校还为特困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适当发给津贴,帮助他们解决在校就读的生活费用。
在省、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我校做到了“七个落实”,即落实培训对象、落实培训基地、落实培训专业、落实培训时间、落实培训形式、落实工作制度和落实培训经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转移培训活动:一是对全区初高中特困毕业生进行全免培训,去年暑期培训了213人,培训后学校积极联系,免费推荐他们就业,使这些学生都在沿海地区找到理想的工作。林芳,来自江夏区豹镇,家庭贫困,学校对她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目前,她在武汉红高粱酒店任大堂经理,月薪达到1500多元。二是有偿培训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利用校内较为先进的实训设施,积极开展餐饮服务与管理培训、机械加工技术培训、计算机培训和电子电工培训,目前已完成培训613人,这些学生大部分都由学校推荐安置到武汉、广州和浙江等地工作。2005年4月,舒安乡贫困女生吴丹来我校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月后被安置到武汉唯冠科技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月工资在800元以上,公司还统一为员工购买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保险,今年5月,他又将姐姐介绍到我校参加短期培训,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已在武汉唯冠科技公司工作,工资福利待遇与自己一样。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职教资源的优势,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工、机械加工、种养加工、缝纫等培训,共培训学员643人,经过培训的学员全部被推荐就业,很多学员月薪高达两三千元。来自江夏区安山镇江亚萍、因父亲车祸去世,仅靠几亩田地维持生计,去年春节后,他们从报纸上得知我校开办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短训班的情况后,特向亲戚家借钱来校学习电子电工操作技术,结业后,由学校推荐,安置在苏州多摩电子公司工作,月工资达1500元,同时把自己的弟弟、妹妹也送到我校参加培训,现在兄妹二人已去苏州工作,月收入都达到1000元以上。
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大批农民子弟在广东、深圳、浙江、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就业。一个就业,一家脱贫;外出就业,抱财回家。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就业的毕业生和短训学员每年把近3000万人民币带回了老家,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