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青年理论读书小组学习成果展之一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情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党的几代领导人都用不同的语言阐释了民族精神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精神?
我认为: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而这个总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台湾目前将中国历史从教科书中剔出,从考题中剔除,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独。它舍弃了这段历史,就是舍弃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就是舍弃了民族认同。
其次,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因于此。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中,以儒学文化体系为基础,提倡的是“仁义治天下”。 “以礼治国”,这就造就了我们平和、宽容、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没有宽容、和平的精神,又怎能组成一个大家庭?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再比如,我们一直教导“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自尊、自强精神的成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却在民间遭受到无法想象的抵抗。他们不能想象,是什么让这些手持钢刀长矛,甚至是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能在火枪火炮下,倒下一批,又上来一批,全然没有死亡的概念。为什么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就在于此,它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谈民族精神,不能不说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更早的时候,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我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是“忠孝不能两全”,这样的文化熏陶贯穿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这都是要在个人的。心中强调一个国家的概念,强调为国负责、为国牺牲,“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没被外敌消亡的原因所在。没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可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支;也不可能几千年下来我们仍被统称为中华民族,而不是被分割为汉族、蒙古族、藏族…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该民族的宝藏,发掘和传承这座宝藏,靠的是文化。而对文化的提炼,便是民族精神,它又成为民族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继续蔓延的推动力。因此,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又迫在眉睫。这里有一些痛心的事例,叫我不得不做此想。记得在谈到日本拒不为侵略行为道歉的问题时,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校园礼堂上,当着数千人的面,非常洒脱地问道:“我们为什么总要他们道歉呢?他们向我们道歉了,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大学生一直被我国老百姓视为天之骄子,我们也曾走过大学的著着校园,而我不知道,当代的大学生都怎么了,当代的德育教育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阻碍。现在的大学生,少了几分学子的理想与执著,他们脑内被无聊的网络游戏、捏造的娱乐新民利益至上的人生观给充斥着,有的学生不懂中国历史、不明白中国文化、不过问中国发展。不愿做中国人,试问,当大学生都是这般的思想和情感的话,我们的国家又有什么指望!“能得到什么?”我倒想问问他,你想得到什么?是一份舒适而又多金的工作,还是在他人眼中可以炫耀的烫金文凭?我想起《大宅门》里有一出戏,日军要白家交出祖传秘方,否则两条人命。记得白七爷说的是“如果交给日本人,那就不光是卖家,更是卖国了!”他得到什么?他连命都要失去了!
这是个国格的问题。还有,目前从媒体上了解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娇纵。为了一点虚荣,一点私利,动辄离家、自杀、泼硫酸…··一位在日本定居的国人有两个孩子,在回国省亲时说道“日本多舒服啊,我可不愿回来!”十几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怎样责怪他们,不能指望他们多么理解孝慈友恭,可如果他们有司马光砸缸的智慧,有孔融让梨的礼让,有小宰相晏子的刚直,又怎会做出这些荒唐的举动?!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德育工作刻不容缓。而且要从幼小教育起,要教会人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虚荣;什么是得,什么是失!没有这样的教育,何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当然,我们说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指偏激狭隘的民族意识,不是搞民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自己可贵之处,但不排外。中国人历来都是宽容和能包容的。民粹不一样,他们坚持自己,还要打倒别人。纳粹,就是民粹,它的暴行和下场大家都已看到。陈水扁的“去中国化”,也是民粹。必要脱离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影响,可惜是欲盖弥彰。美国不会搞“去中国化”,英国、法国等世界诸国都不会搞,偏你要搞,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是中国的一份子,这个烙印已经深深留下,留在心里,去之,做梦!同时,民族精神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现象,它也要发展,乃至转变。因为我们的历史在前进,民族在进步,我们的文化也有吐故纳新的问题。几千年的传统的东西,既有精粹,也有糟粕。近千年的封建礼教,有的因为适应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被现代社会所接受,有的由于有了新的历史内涵,而被社会所批判的继承,有的则由于代表了落后的文化理念而被无情的抛弃。因此,民族精神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民族精神,才能做民族精神的代表,才能真正修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