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育人之策—“八荣八耻”

来源:洪山区 更新时间:2006-07-19

—洪山区青年理论读书小组学习成果展之八

李 伟供稿

    目前,我国青年人身上明显凸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反映了我国德育教育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首先,话语体系上的差距,不能体现时代性和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以致“话不投机半句多”。其次,单纯的说教导致青年的逆反心理。现在的德育课堂,重点在强化思想教育的灌输和影响,能够入耳,但不能完全入心。再次,忽略青少年的个性,搞一刀切模式,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缺少有效的评价措施,导致形式主义的结果。

    破解这种困境我们要通过尝试体验式的英模教育模式。

    我们之所以被无数英雄所感动,主要在于我们很多人都没能做到的或做不到的事情,而他们(英雄)做到了。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很简单、平常的事情,他们(英雄)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一位新的英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时代的产物,是民族素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大业的本质要求。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造就英雄的事业也是没有前途的事业。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个全新的同时也是艰巨的事业,是一个呼唤英雄也造就英雄的事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趋于低俗,止于平庸,甚至有的人诋毁崇高,贬抑英雄。这种现象至今仍有市场。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理想信念、无私奉献,都是假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而一切都归于个人的实惠。正像有的人评论的那样:“这个时代不缺乏英雄,只是缺乏接受英雄的态度,缺乏欣赏英雄的角度。”这种拒绝甚至诋毁崇高和英雄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病”,这种“社会病”如果发展蔓延下去将会贻害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事业。对这种“社会病”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加以医治。所以通过开展“八荣八耻”的活动正是医治这种“社会病”的一剂良药。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号召人们学习张思德和白求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奉献精神。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有人对“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口号进行批判的情况,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他说:“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所以,我们需要弘扬时代精神,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同时引导青年人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争做奋发有为的一代新人。也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才能保持着一种激昂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而建立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共产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