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张湾街四红村,地处城郊,土地肥沃,过去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村集体负债10万元左右,是城郊最贫困的村之一。1996年春,年仅23岁的艾虎出任村科技副主任后,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依靠科技大力推广西瓜种植技术,使四红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村,村人均纯收入达3600多元,超出全区平均水平600多元,跃入全区先进村行列。
从繁华的闹市毅然返乡
1973年出生于四红村,1992年高中毕业后,他学会了汽车驾驶技术,怀揣着一颗躁动的心,来到了繁华的武汉开租车。由于能吃苦,几年下来,他攒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1995年底,团镇工委书记到武汉找到他,诉说村里的乡亲由于缺乏科技指导,至今还只能以种田糊口,始终摆脱不掉贫困的阴影,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一名高中生,村里想请他回去带领大伙共同创业。望着老书记充满期待的目光,想到乡亲们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只能勉强度日的窘状,艾虎毅然决定放弃在城里赚钱的机会,回到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上,他决心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执着,用铁犁编写的青春赞歌,回到家乡,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伙守着这肥沃的土地挣不脱贫困的铁链呢?跑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走访了渴望富裕的家家户户后,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人们的市场观念淡薄,默守陈规,种植范围局限于传统的“粮、棉、油”,再加上缺乏科学技术指导,无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当然就摆不脱贫困的阴影。
为了解决科技知识贫乏问题,他先后在团区委的支持下订阅了一些非常优秀书刊录来武装自己,从书中了解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和城乡市场需求信息,团区委还帮助他还报考了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和中国农广校中专,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农业生产知识,使自己逐步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农业生产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他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应有到生产实践中去,一方面拜访老专家、老教授、老农民,拜他们为师,还与省市大专院校和区科技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以便随时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他很快适应了从繁华都市返乡后的种种不适应,被科技武装的他蓄势待发。
从种植西瓜开始带头致富
在中专学习过程中,艾虎将西瓜种植特别感兴趣,他坚持边学习、边实践,将家里用来盖楼房的钱买书、买设备、搞试验。在家门前搭起大棚,安装温控仪,采取塑料大棚加地温线全自动控制方法育苗,为了积累第一手资料,他吃住在棚旁,每天早、中、晚最少三次到地头对当天气温和西瓜的生长情况作详细记载。他买回照相机,每天按时按地按株对西瓜生产全过程拍照,记下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他先后拍摄照片100多幅,整理文字资料10万余字,摸索出“发芽一育苗一座果”的科学规律。试验成功后,他首先选择适销对路的无籽西瓜进行栽培,1995年种植3亩,当年取得成功。亩产2000多公斤,收入过万元,比有籽西瓜亩产多400元。当无籽西瓜逐步推广后,他又瞄准了“春光红玉”、“黄宝石”等新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模式。根据当地水源、土质、气候特点和劳力,土地承包的实际情况,艾虎采用8种栽培模式:莲藕一晚稻、西瓜一芝麻、南瓜一萝卜、芝麻一秋西瓜、黑玉米一芝麻、玉米(地)一养鸡(除草、除虫、积肥)一蔬菜,在地多劳力少的条件下,较好地利用了地力、人力,做到土地不空、劳力不闲,四季播种、收获。
两年来,艾虎依靠科技,精心调整农业种植模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西瓜种植面积由开始的3亩发展到后来的100余亩,年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成为全村首富和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大户。
致富不忘本
99年,艾虎开始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一直这样认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农村青年干部,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摸索致富的新路子,不断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1997年,他得知问村青年张飞,生活十分拮据时,主动找到张飞谈心,问他想不想跟着种西瓜,张飞使劲地点点头。于是张飞便成为了艾虎第一个重点扶贫对象。张飞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最初艾虎讲授的理论知识他听不懂,他就手把手地教,帮助他育苗,有一年甚至将自己花了大量心血育好的苗送给了他。张飞在艾虎的精心指导下,试种无籽西瓜,当年获利1.2万元,迅速摆脱了贫穷。
村民艾方密、艾超等人20户致富无门,年人平纯收入仅有千余元,生活过得相当艰难,小孩上学的学费都是东凑西借。1998年艾虎又将他们为重点帮扶对象,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给予无条件的扶持。艾方密等农户当年试种无籽西瓜3亩,当年获利9000元。艾方密逢人便讲:是艾虎兄弟“救”了他们。艾虎改种“春光红玉”、“黄宝石”,当时乡邻认为风险太大,艾虎跟大家说,今年大家都不种,等我成功后大家再来。艾方密等农户偏不信邪,硬是跟着艾虎种了5亩,将所有积蓄全投入进去了。艾方密这着棋又走对了,当年获纯利1万元。后来,有一些群众还到艾方密那里取经,他笑着说:“跟艾虎干,准没错!”
艾虎名声渐渐大起来了,村民们都涌上门求助,在区团委的支持下,他组织村里的团员青年办起了西瓜培训班,无偿地向乡亲们传授技术,不收分文培训费,办一次培训班,仅资料费他就要倒贴200余元。为了满足其他村里的村民的需要,他采取科技赶集的方式,自费千余元,将自己摸索出来的西瓜栽培技术印制成小册子,在集贸市场上无偿地发给群众,群众看不懂,找上门来,他就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别人弄懂为止。对群众在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他还有求必应,有时骑自行车翻山越岭到农户家作技术指导。
艾虎的心血的没有白费,如今四经村无籽西瓜种植面积发展到千余亩,家家种西瓜、人人种西瓜。四红村成为武汉市闻名的西瓜专业村,并打出了“四红品牌”西瓜占据武汉相当大的的市场份额,特别是“黄宝石”特色西瓜更成为抢手货,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亚洲大酒店等星级酒店直接将订单发到艾虎手上。
四红村由此富裕了,村集体还掉了多年的欠款10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开始有了进帐,每年向国家上交特产税30余万元,村民口袋里也暖和了,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艾虎把全部的精心都投入到了带头致富的事业中去,他的事迹被群众广为流传,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武汉市星火计划带头人、武汉市首届农村乡土拔类人才并享受市政府津贴。2000年12月,他还光荣地被评为全省农村党员“双带”标兵。2002年省劳摸、2004年全国星火带头人。
在成绩和荣誉面有,艾虎并不满足,也没有为此陶醉,这几年,艾虎看着村里的年青人整日无所事事,整天打牌赌博,心里忧心忡忡,于是他抓住年青人不愿种田的心里,联系了几名年青人开发了一片精养渔池,每年净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去年还和几名年青人合伙养猪100头,年底获利5万元,这样,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年青人一改往日的陋习,回到了勤俭致富的路上。现在,艾虎已经是村委会主任了,在村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今天他又带领了一帮人办成了一个集肠衣加工、水下养鱼、水上养猪、养鸭、地里种瓜的大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他正朝着灿烂辉煌的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