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武昌区关于改善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建议

来源:武昌区 更新时间:2006-08-02

适逢中部崛起武汉先行的大好形势,武汉市在经济改革、城市建设、教育创新、人性化的管理等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一幅具有国际视野的宏伟蓝图。一个和谐、民主、创新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正冉冉升起。在全国第十六届残日到来之际,请允许我以武汉市智障儿童教育创始人的名义,请求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特别关注智障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从而促进武汉市特殊教育(盲、聋、智障教育)协调发展,充分体现武汉市的进步和文明。

目前,武汉市有盲、聋、智障教育共九所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起步最晚。19839月,在武昌区创办第一个智障教育的辅读班,1986年正式成立培智中心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该校也是湖北省最早开办的一所智障教育学校。学校现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校内环境幽雅,师资优良。学校树立“发掘生命潜能、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主体,以科研、康复、职业训练为三翼”的办学思路,坚定“善、信、谨、俭、爱”的为人原则,在营造“尊重、融合、求实、共进”的校风,“博爱、敬业、广泛、奉献”的教风和“诚信、勤奋、健康、向上”的学风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武昌培智中心学校先后有26名学生回归普小,毕业生中30%左右的人就业,其中有军人、服务员、保安、打字员等;参加亚太地区、全国特奥会共获35枚金牌,47枚银牌的优异成绩,运动员代表王华强曾受到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的亲切接见;参加全国《身残志更坚、巧手绘明天》书画比赛,荣居湖北省智障教育榜首。

该校曾先后获得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湖北省残疾人之家、武汉市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武昌区目标管理立功单位、武昌区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

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及湖北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对该校进行过专门报道和宣传,学校声誉逐年提升,省、市内外学生慕名而来。截止目前为止,已发展到教学班九个,智障儿童106人的办学规模,其中武昌区内学生36人,省外6人,武汉市其他区共64人。现仍有不少省、市内外学生要求前来就读。从显示的数据和发展的趋势来看,实为举一区之力承办武汉市、甚至湖北省的智障教育。基于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在湖北省的地位和影响,同时,结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形势,我恳请上级领导:大力扶持该校,使之更加专业化、现代化、逐步走进国际视野。

虽然武昌区人民政府、武昌区教育局特别重视,对培智中心学校的投入逐年攀升;同时学校教职工不断发扬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学校质量进入国内学校的先进水平。但是,发展是特殊学校永恒的主题,按照国家19891212日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要承担市区智障儿童义务教育的重任,仅凭目前的办学条件,与武汉市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希望市政府、教育行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大力加强武昌培智中心学校义务教育的管理,改善办学条件。

1、确保国家198923日颁布的《特殊教育补助费使用办法》执行到位。

2、为改善学校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均衡化、现代化:

1信息技术设备规模化网络化;

2医疗、康复、心理辅导设施设备逐步完善;

3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设备配置达到国家标准;

4艺术教育设备配置达到国家标准;

5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训练设备逐步完善

6改进教师队伍编制(深圳等地是125,我市目前是16.5),提高教师特殊教育津贴(北京等地津贴为工资的25%),加强对教师师训的经费投入,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通过教育部弱智教育分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讨论,初步计算出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公经费相当于普通学校的20倍。期盼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建成我市一所与国际同类学校水平接近的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乐园。

弘扬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是崇高的人权事业、人道主义事业、教育工作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反映武汉市进步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看到《舟舟世界》纪实片,其中舟舟美丽的残缺,赢得了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喝彩,邰丽华“千手观音”精神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世界。我们更加相信武昌培智中心学校用他们的爱心一定能奏响智障儿童少年生命的强音!

执笔:杨冬荣  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