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撰写“青春长在”的诗篇

来源:武昌区 更新时间:2006-08-03

——记武昌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冬荣

 

    杨冬荣,武昌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提到她大家就会将她和孩子、家长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献给孩子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教育界工作者心里。杨冬荣的教育生涯50年,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下一代的关爱,源于1958年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期间,敬爱的周总理在中央军委会议室接见全国模范教师时对杨冬荣的亲切教诲:“教育孩子,青春长在”,这句话成为杨冬荣终身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孩子的精神支柱。仅就家长教育这个领域来看,早在1983年,杨冬荣在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创办了第一所首义路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家长学校,填补了湖北的空白。特别是在她退下来的十多年中,成为关工委的志愿者。她说:“晚年能继续为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为创新家长教育、奉献自己是老有所乐的体验,是夕阳红的写照。”她对孩子的圣洁爱心,对家长的真挚的关心,为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作出了新的贡献。湖北电视台先后以《化作春泥更护花》、《晚霞辉映下一代》、《无悔奉献夕阳红》三个专题电视片播放,并二次荣获武汉市热爱儿童奖。杨冬荣正在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和心血撰写“青春长在”的诗篇。

传播为国教子的家教思想

    家长素质的提高,核心问题是确立“为国教子”的家教思想。杨冬荣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布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后,每一次宣讲始终抓住规范中的第一条规定:“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来展开。因此在家长学校讲课中始终不渝地教育家长认识到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国家的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要求家长应理智地从“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传统社会伦理观念中觉醒,坚持把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教好子女融为一体,做到“为国教子”。近几年来,杨冬荣在宣传家教的活动中,在社区(一条街道)、在学校、在幼儿园、在居委会、在关工委、在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员队伍中作过数十场报告,听课家长至少有三万人次。为了直接地指导家长创新家教方法,杨冬荣开展个别咨询,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如孩子倔强怎么办?早期定向培养专长对不对?幼儿期进行汉字识字可不可以?……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理论、教育、心理、生理、保健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代父母对孩子的一片赤诚与期望,也反映了家长素质全面提高的必要性。

抓住热点难点的调研作风

    为了加强家长教育工作中的针对性,杨冬荣从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寻找难点,抓住热点,开展调查研究,经常可以见到她活动在社区、学校、家庭的身影,她认真访问、统计分析、找出对策,将情况及时向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反映,以便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如发现儿童食品卫生问题、交通安全问题、游戏机业主毒害孩子的问题常以书面形式向政协、向市区政府、向学校等相关部门反映。

    从当前出现的问题青少年的状况分析,加强心理健康迫在眉睫。有些问题青少年是因为成绩下降、竞赛失利、升学落榜;有的是父母离异、家庭解体;有的是病痛残疾、处境困难;有的是不法分子教唆、网络游戏毒害、黄色制品诱染……导致思想悲观、情绪暴躁、行为失控、心理障碍、人格扭曲,甚至犯罪。杨冬荣从区工读学校抽样调查47名学生的家庭状况:80%的父母离异,2个孩子的家长判刑。杨冬荣特别关心这些特殊的孩子,参与了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教育活动。她结对了一个工读学生小强(化名),三年多的时间,杨奶奶带他改发型、逃走了追回来,毕业了联系上中专。小强慢慢进步了,接受了杨奶奶的七个一教育:要有一颗爱祖国的红心,一个清醒的大脑,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兼听则明的耳朵,一双洁白的手,一张说实话的嘴,一双走正路的腿。

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的完善,杨冬荣特别重视教育家长承担法律义务的神圣责任,一再宣传: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仅仅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供给关系,孩子是人,社会人,有独立的人格尊严,父母和子女的平等法律关系至关重要。在加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方面,杨冬荣是武昌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法律顾问,多次向关工委成员、学校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为辍学的孩子、孤儿、特困及智残儿童操心,给相关单位发出一封封的联系信、求助书。有个父亲患癌症去世,母亲下岗的特困生吴颢,就是杨冬荣再三请求楚天都市报联系企业资助3000元而入学的。为了特困生杨林、孤儿胡珊珊的入学问题,她冒着酷暑,联系学校照顾免费,并给予了资助,使孩子接受了义务教育。她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家长和监护人要学法、懂法、执法、护法。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杨冬荣按《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家庭保护”中规定,专门调查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侵权行为”,收集了许许多多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侵犯子女的自由通讯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人格尊重权、生存权及个别家长监护人对子女心灵施暴、精神虐待、体罚、伤害、杀害等侵权违法行为,将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为武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开展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权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倡导科学育人的科研精神

    家教是一门科学,提高家长的素素质是关键。杨冬荣在家长重倡导科学育人,几年来,帮助年轻的父母树立科学的方法治家治教,做到爱中有严、爱得恰当,严中有爱、严到好处,采用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得正面引导方法,走出“私有论”、“自然成长论”、“智力中心论”“强制论”的误区,提出开展家教科研课题。1998年,杨冬荣根据社区精神文明小区得发展,创建了“联合家教”的模式,将一个小区大院内的同龄、同年级的孩子组织五人左右的联合体实施联合家教,家长轮流管理,该项实验99年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家长工作会上交流。2005年,杨冬荣根据目前处于信息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时代特点,青少年正以新奇的感觉投入到五光十色的信息万花筒。青少年接触到的大众传播媒介有电脑、广播、书刊、报纸、电影、等十多种,因此,杨冬荣以“正确引导子女进入信息时代”为课题,着重研究、分析青少年处于选择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心理性断乳期,对事物缺少判断能力,正确引导孩子进入信息时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杨冬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分析、研究对策,使家庭教育改革创新,适应新的挑战,培养一代新型的跨世纪人才。

洒向残疾孩子的一抹深情

    1983年,杨冬荣以一个教育者独特的目光注视到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弱智孩子。她在全区抽样调查了142个智残孩子后,便请省人民医院对他们作了智商测查,于是在阅马场小学首创一个弱智儿童辅导班,此后发展到分片开设辅导班及随班就读的办学格局。

1989年,在她的倡议下,武昌区正式成立培智中心学校,开展特殊教育。武昌区教育局在改革发展创新特殊教育的举措中,把医疗、教育、训练三者结合起来,加强体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和心理补偿教育,取得了好的效果。这所中心学校常年有120多名孩子就读,200多名孩子随班就读。现在,这些孩子通过接受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最好的能达到生活自理。

杨冬荣在近期还有两个准备课题:一是家长对孩子闲暇时间的教育管理;二是如何在家庭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信她会以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精心构思,研究探索,续写“青春长在”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