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八荣八耻记我心,平凡人生见真情

来源:蔡甸区 更新时间:2006-09-01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这样的思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在这种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而且指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党的优良传统建设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新时期中国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

那么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呢?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重要内涵,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强化自身职业道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执教一生,执廉守节,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为世人所敬重。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具有肯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保持高尚的为师气节,检点言行,完善人格,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例子吧:章韵琴是幸福路中学的副校长,省骨干教师,省优秀语文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十八年来,她从未脱离过语文教学的第一线,所带班级的语文中考成绩长期处同年级前列。她对待工作尽心尽力,对待学生尽职尽责,由于成绩斐然,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一致好评,被评为“首届蔡甸名师”。章韵琴不正是用她的行动与成绩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演绎着平凡人生的壮丽事业吗?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是的,工作的本身是平凡的,但就是在这些小事中折射着不平凡的人生。为了让每一名适龄儿童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失学,我们的老师经常以星月为伴,奔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因为他们深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向往,是家庭的期盼、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能成为天底下最具风采的人,是因为我们播撒出的是心血,收获的是希望。    

传递文明,教育工作者是桥;科教兴国,教育工作者是帆;古有孔孟,今有我们,“一碗粥、一杯水”足矣;“一枝笔、一本书”乐也。我们无怨无悔守着这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清淡,奉上爱心一片。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变,任凭青春流逝红颜憔悴;我们依然守候心中的是那盏希望之灯,尤如追日的夸父永不言累,恰似开弓离弦的利箭永不返悔。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我们对祖国教育事业的付出却就此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如果说我们的爱是为了普天之下的所有孩子,那么,我们的情则是为了实现孩子那充满希望的未来。平凡的人生路上,我们一路走来,走过鲜花缤纷的盛夏,迎来谷沉稻香的金秋,我们默默地领悟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谛,那就是以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锤炼坎坷不平的百味人生,让生命在平凡中得到升华!

 

 

 

 

 

 

 

 

 

 

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荣辱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社会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尺度;另一方面,是个人对行为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简言之,荣辱观包括了对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所做出的社会客观评价和本人的主观意向。在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没有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引导,就没有个体价值观的匡正。没有个体价值取向的扶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从自身言行抓起,以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锤炼坎坷不平的百味人生。

关键在于怎样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怎样把服务观念化为躬行实践。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理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八荣八耻”荣辱观与素质教育、师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有机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弘扬依法从教、文明执教、关爱学生、善于育人的高尚师德,当好学生的表率,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切实树立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