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大学生青年中心实践调研报告选登之二
来源:江汉区
更新时间:2006-09-04
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江汉区民族街和平社区经过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后,我对于青年中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青年中心的组织建设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所在的和平社区现有青年人数1836名。中心会员人数为51,理事单位的基本情况是:行政单位2个,事业单位4个,私(民)营企业2个,个体单位2个。单位人数共25人,青年数为51人,团员数为35人。理事单位负责人由民族街青年中心秘书长郭?担任。
青年中心是为促进经济社会和青年的全面发展而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服务会员、服务社区的新型社区青年组织。我所在的江汉区民族街,于2005年11月成立了街青年中心,该中心以服务青年为第一要务,以江汉区民族街团工委为核心,以辖区青年为主体,以项目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直接联系青年,服务于会员和社区。在组织形式上,青年中心实行会员制,凡年龄在14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的青年朋友均可志愿加入。在组织架构上,青年中心以团的领导为核心,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多个二级服务部,另由加盟单位组成三级服务网络。民族街青年中心理事长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汉明担任,共有成员9名。服务方式以二级服务部中的综合事务部、文化活动部、 权益维护部、志愿服务部、技能培训部等多个部门实现。另外,青年中心将通过加盟的方式,借用加盟单位现有资源和服务项目为会员服务,同时实现加盟单位、青年中心、会员之间的“多赢”格局,使青年中心成为既承载社会资源服务青年,又承载青年资源服务社会的双载体。目前暂时还没有加盟单位。
由于民族街的青年中心是挂靠在和平社区来实施具体运作的,因此,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和平社区展开。和平社区是江汉区的优秀社区,共有成员6人,辖区内现共有青年1836人。主管青少年工作的是胡小莲主任。结合和平社区的特点,依托于青年中心,我协助胡主任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暑期活动。8月,我们主要举办了老少同比拼的棋类比赛、交通知识讲座、科技长廊宣传栏参观等活动。由于民族街靠近龙王庙,我们青年中心还组织了街道内各社区的小朋友到江边进行游泳紧急情况救助的专题讲解,并带领学生下水进行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月底青年中心还从各社区的学生中选出代表参加民族街举行的“八荣八耻”演讲比赛以及“和谐家庭”小报竞赛。此外,由于面临人大换届选举,社区内非常忙碌,我还协助社区主任进行了选举宣传工作以及各种选举资料的统计工作。
在社区青年中心工作的这段时间我认识到,青年中心已经开展了很多很不错的活动。在暑假,青年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社区开展青少年的暑期活动,这些活动办得都还是很有声色的。但是,青年中心在组织建设上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青年中心虽然已经挂牌成立近一年了,但却并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组织能力,经常是和街道社区中的其他一些部门有交叉重合的地方,比如青教办。它们所管辖或组织的范围有重叠,而由于后者更完善一些,让人觉得青年中心是一个不太独立、不太得力的组织,虽然已经成立,但却没有相对独立的功能设置,这使它的号召调度能力和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刚到那里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甚至还有一种小同志找不到组织的感觉,觉得中心还没有完全建立、运转起来。
其次,青年中心的影响力还不够,这直接影响到了它的组织调动能力。各街道各社区虽然都有主管青少年活动的机构或人员,但是挂牌为青年中心、挂上青年中心标识的很少能够看到。甚至连我所在社区负责青少年事务的主任都不太清楚青年中心的事(我对于青年中心的认识和了解也是从这次暑期实践才开始的)。没有较高的大众知晓率,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有一定困难的,活动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我认为,应该扩大青年中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最简易便捷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媒体平台推广青年中心的标识,让这个标志为人们所熟悉,进而使青年中心这个组织为人们所了解。可以借鉴“北京奥运志愿者微笑上传行动”的做法,广告不一定密集,但时不时出现,既是一种宣传,也是一种号召。对于青年这样一个既难以命令召集但又容易集中调动的特殊群体来说,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组织他们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可以使青年中心的活动能更有效的开展下去。
第三,青年中心可以把社区作为吸纳会员的最基本单位,但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社区的组织,不应该挂靠于社区上。诚然,细化到社区可以使工作更具体,更便于操作,但社区的人力、空间、资金等各种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人员,由于社区的事务很繁杂,通常是一人身兼数职,我所在的和平社区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胡小莲主任,同时还是社区的卫生主任,每天都非常忙碌,只能是有青少年活动的时候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平时总有很多卫生事务要处理。其他社区成员也是非常繁忙,根本不可能顾及这方面的事务。很多时候青年中心可以说是个空壳,不但没有标牌、部门,甚至连专人都没有。再比如空间,社区只有那么大,社区的老人、残疾人、纳凉点等等都需要地方进行活动,而青年中心的二级服务部也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开展活动。再如资金,社区多是小商小贩,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赞助。总而言之,过于细化,过于下放,太小的单位是难以组织青年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群体的活动的,它没有这样的号召力,也没有这样的精力。我认为,青年中心可以以更高层的组织形式,和高校进行联办互动。因为第一,青年中的主力应该是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及其以上的群体,相似的群体特征使他们具有合作的可能;第二,武汉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高校集中地、大学生集散地,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校资源。高校中也有类似于社区中青年中心的组织??学生会和各类社团,在活动的组织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高校中比在社会上对青年的组织调动要更容易一些,很多部门的运作其实更加有效,而且相比较而言,在校园中各个服务部门的组织也更加完善。青年中心可以进驻高校,利用高校的资源和经验组织开展活动,吸纳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成为会员,为社区提供服务;反过来,社区也可以为这些会员提供进入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达到“双赢”。除了汉阳区的高校稍微少一些之外,武昌和汉口的青年中心都可以以区为单位,实现与高校的合作。
我先前一直认为是青年中心没有制度化、体制化管理造成它目前这样一种不够灵活有效的局面,后来根据调研摸底发现其实青年中心的组织建设理念还是很完善的,只是因为当前各种原因使它不能完全地贯彻下去。希望我提的这三点建议能帮助武汉市的青年中心发展得更好。我认为它的发展不在于覆盖率有多少,太细化必定会消耗一部分资源,可以先从高一点的层次入手,或者先从一个条件好的地区试点,逐步推广,逐步完善,与其各个社区都是不健全的青年中心,不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建立一个中心,就要让它能够完整有效地运作。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宣传,让青年中心的标识为人熟知,等到青年中心人人皆知的时候,试点也比较成熟了,就可以覆盖全市的街道社区了。这样,青年中心的发展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