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多年来,喻友旺已捐资400多万,资助贫困大学生400多人。这是喻友旺与贫困大学生交流时他的经历和想法,他希望以自己所走过的路,来告诉大家面临贫困和挫折时该怎么办,其中不乏许多真知灼见。
贫穷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财富。我出生在老区新洲辛冲镇十年九淹的曲背湖村。父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妹6人。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用土砖砌成的茅草屋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都是腌菜,因为家里的新鲜蔬菜要拿去卖钱。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年代,馒头只卖一分钱一个,可是就是这一分钱一个的馒头我都吃不起。
尤其是高中快毕业的那一年,有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年我17岁,学校要收5角钱的资料费,我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她老人家到我们村里找了3户有可能借到钱的人家去借,但没有借到。母亲那种绝望和无助的表情,在我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在去学校的路上一边流着泪水,一边想不打算再读下去了。
从那时起,我记住了贫穷,就暗暗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改变家乡和改变家庭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我之所以资助贫困大学生,是要让他们和我一样记住贫困,不要把贫困当成包袱,要把贫困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杠杆。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充满希望的梦,始终不言放弃追求。彩虹必定会在风雨后
家庭实在太贫寒,我读完高中回到家里,挑起了生活重担。先是到村办铸造厂当工人,后来厂里选我当采购员、出纳、又选我当副厂长。随后,我又到另外一个砖瓦厂去干苦力活。
1984年,新洲第一次公开招考国家干部。我很幸运成为镇上武装干部。1994年,国家干部“下海”之风吹到了我们镇上,我打定主意,辞职下海,加入了楚天建筑之乡---“新八建”。
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我。初次运作项目亏掉30万,我晕晕乎乎地朝长江大桥走去。此时,正好碰上过去的同事,是他真诚地将我劝了回来。我责问自己既然有勇气去死,难道就没有勇气去填平30万元的凼子吗?
吃一堑,长一智。1995年冬,幸运之神降临到我的头上,一个工程完工结账赚了5万元,这是我淘的第一桶金。春节期间,我从5万元中拿出8000元现金,送给村里的特困户、五保户,有300元、500元不等,一共有30余户分享了我成功的喜悦。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建设和谐社会应充满爱的主旋律。很长时间我都在思索一个问题:先富起来的群体如何去资助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和谐的主旋律。我不算大老板,一个人能力有限,但我尽自己的努力,关注家乡建设,关注贫困学子,资助比较困难的群体,为建设和谐社会作了一番努力。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用真情关注贫困线上的人们,给予了他们希望,他们就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未来就会充满信心。当同学们的条件有所改善时,当大家事业有成时,希望你们伸出援助之手,奏响爱的主旋律,社会就会更美好,我们的祖国也将更繁荣。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时刻有这种感恩的心态,我并不希望受过我帮助的贫困生回报我,也不是指单纯的回报父母。我希望,大家能将感恩的心转化为一种爱心,同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的传递将永无止境。
记得在2002年,我捐助了湖北大学一个叫姜武云的新生。两年后,当她获得了奖学金时,她先后捐助了50元、100元给刚进大学的贫困新生。武汉理工大学的受助学子周金,上学后刻苦学习,省吃俭用,成绩总是排在全年级第一,学校每次组织捐助活动,他带头捐出30元、50元,在学校引起很大反响。喻红银,读四年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我都包了,2005年大学毕业后,被省气象局录用,在秋季开学的时候,她从开始拿工资(月工资600元)的第一个月就拿出200元捐给贫困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