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特殊群体
武汉市黄陂区蔡榨小学 蔡彬 蔡齐家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献。遵照该意见的精神,农村学校如何加强德育改革与创新,改变德育低效的局面,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热切关注和急盼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农村中小学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针对性不强。在途径方法上,农村中小学德育仍然是重说教、轻个体实践感悟,重统一要求,轻个体分析与引导。这些弊端在“留守学生”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尤为突出。
所谓“留守学生”,即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让其子女留在家乡学校读书,这些学生便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品德、心理、教育都有其特殊性。据调查,我镇初中留守学生占整个学生的比例为67%,小学占72%。这是一群不可轻视的教育对象。如何提高学校的德育针对性,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德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留守学生的德育实效,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一、留守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留守学生群体的出现,由于监护人员的暂时转移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监管不周或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学生身上出现了诸多的心理、品德和生活问题。下面根据临时监护人的不同,将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情况逐一分析。
1、“单亲式”生活与教育
“单亲式”是指父母一方长年在外,另一方在家照料孩子。留守的父亲或母亲要干整个家庭的农活,任务更加繁重,劳作回来还要操持家务,成天忙忙碌碌,生活也就是将就,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2、“隔代式”生活与教育
“隔代式”是指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子女大部分时间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双方的年龄一般相差40——70之间。这些老人有的自己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还要做全家的农活,喂养猪牛,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几房的孙子,重压之下显得力不从心。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居多数,他们只能勉强做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些浅层关怀,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更谈不上辅导。
3、“寄居式”生活与教育
“寄居式”是指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家里。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自由,束手束脚的。有的孩子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分,但一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是他们的自由天地了。还有的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他们就要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总之,带别人的小孩,深也深不得,浅也浅不得,干脆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二、留守学生品德现状分析
在孩子成长的人生旅途中,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他人无法替代的,那种天生的爱是他人无法给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管教上的缺位,使留守学生出现很多心理和品德问题。
1、孤独失落,少爱缺助
留守学生长期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亲密地谈笑交流,自己更显得孤独和失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无论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亲戚都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毕竟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本身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抑,是一种不幸。哪怕祖辈再关心,再心疼,他们还是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希望在父母面前撒娇,淘气……他们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内心封闭,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走向自卑和无奈。
2、自私、任性、放任不羁
很多留守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于代沟所致,祖辈更是心疼孩子。在家里各方面给予“关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吃好玩好,使孩子变得自私,无视他人的感情,缺乏互爱体验。出现了问题祖辈们往往是包庇、怂恿,顶多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的个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放任不羁。他们怕困难、怕挫折,宠坏了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事生非,学习也更懒散。
3、沾染不良习气
由祖辈们代管的孩子,由于代沟的原因,他们的能力、观念等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总是欠缺着什么。由亲戚代管的孩子,由于亲疏关系,对别人的孩子怎么也不会大胆地进入角色进行管理。对留守学生的家庭管理存在很大的空白空间。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差,在本来就不怎么好地社会教育环境中,他们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很容易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成天东游西逛,逃学厌学,学习上不下工夫,倒以打架出风头为乐事,甚至为追求刺激而偷偷吸烟。
三、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思考与实践
本应天真活泼、聪明乐观、无忧无虑、充满童趣的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育人先育德,为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人才,针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现状,学校必须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1、实施爱心教育,让留守学生深切地感到学校的温暖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在家庭得不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爱护,用来自集体的温暖去慰藉脆弱的稚嫩的心灵。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学生。”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是点亮心灵的灯盏,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校应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关爱,对留守学生不能歧视,并表扬鼓励那些对他人给予爱心的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情感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矫正工作。也可以设立“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利用班会开展以“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在学校和班级形成一种爱的氛围,让留守学生在师生情、同窗情的双重呵护下,不再孤独消沉,而是敞开心扉,热心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
2、做留守学生的知心朋友,对留守学生多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做没有血肉的“泥菩萨”,因为如果是那样,学生只会恭顺,不敢亲近,师生间会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壕沟,教师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留守学生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首先从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弥补他们缺乏的爱,使他们有被尊重感和关怀感。根据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辅导计划,在班上搞帮扶结对活动,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多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留守学生也有展露才华的舞台,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使每名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挥和更好的培养,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成才的喜悦和受人夸奖的自豪感。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充分发挥期待效应,鼓励他们前进的斗志,增加对生活的信心。
3、引导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科学家教,密切联系家长
为了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建立联系卡制度,将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形成留守学生成长档案。教师应主动家访,作好临时监护人的工作,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孩子,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孩子取得好成绩,做了好事,应及时予以鼓励;孩子做了错事,要多分析原因,少粗暴训斥,以便找到症结,扫清前进的障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温暖,少一些寂寞与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同时,鼓励家长定期校访,如实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多与老师交流,切实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还可以召开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请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家教经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途径,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学生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受教育群体,全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积极探索其教育策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笑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