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特殊青年就业现状分析

来源:硚口区 更新时间:2006-10-11

通过对我区特殊青年就业思想动态和特殊青年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对其中的一些现状作如下分析和探索。

1特殊青年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整体素质偏低。在调查中,占总数93%的为初中或以下学历的青年,另外,有47.5%的青年只是偶尔进行过业务学习或培训,有32%的青年从来没有参加过业务学习或培训。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现代化,用工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不可回避的是特殊青年的整体素质偏低,从而制约了他们就业,特别因为曾经的过失造成两劳释解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就业意识堪忧。由于两劳释解青年抱着破罐子破摔、反正拿低保也可以过生活的人生态度,在机会面前进行了自愿失业的选择。促进会刚开始确定了20名两劳释解青年服务对象,到目前,短短不到2个月的时间,愿意接受促进会帮助的两劳释解青年只剩下5人。有的觉得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心存疑虑;有的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存在顾虑;有的好逸恶劳,不肯悔改;有的思想反复,今天同意,明天反悔。区、街、社区频频上门,苦口婆心的规劝,做承诺,都无济于事,有时还会吃闭门羹,这对促进会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三是心理状态呈亚健康。由于部分特殊青年对自身不切实际的定位,对市场竞争就业又没有准确的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几种较为普遍的情绪:如迷惘困惑、盲目自信、悲观失望、偏激怨屈等。部分青年由于家庭条件较好,所以对就业紧迫感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意识不强,对家长依赖性较大,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无所谓和抵制情绪;两劳释解青年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畏难情绪,怕外界的有色眼睛,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影响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部分青年由于长期失业在家,靠父母亲戚接济,面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是冷静地分析成因,而是片面地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那一部分人,由此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及厌世情绪。这些由失业引发的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地疏导,极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害。

2、企业存在着身份歧视。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对失业青年特别是对“两劳”青年存在着事实上的身份歧视,“一步走错,终身无业”的身份歧视对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和社会责任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在推荐特殊青年上岗过程中,许多企业十分欢迎促进会推荐的失地、退伍青年,对两劳释解青年婉言拒绝,一方面企业怕两劳释解青年难以管理,将坏习气带入企业,另一方面害怕产生安全隐患,怕给企业名誉和经济方面造成损失。因为存在这些偏见,愿意接纳两劳释解青年的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较为简单,如服务员、传菜员、装配工等,工资一般在600元左右,不包食宿,这些条件无法满足两劳释解青年就业需求和生活需求,对两劳释解青年也产生不了就业吸引力。

3、基层工作存在误区。绝大多数单位觉得青年就业工作由团区委牵头,哪么从上自下就应该是共青团的工作,从局、委、办,特别是各街道都将此项工作归纳到共青团工作当中。这对基层团组织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困绕,共青团工作以前从未涉及劳动、综治、安置工作,突然接手,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层团组织是1人班,在既无工作经历,又无工作台帐,又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造成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对进一步完成此项工程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