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关于江夏区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夏区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夏区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调查报告

来源:江夏区 更新时间:2006-10-11

关于江夏区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调查报告

                              江夏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今年,为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的资助工作,江夏区关工委组织专班在七、八两个月里,顶高温冒酷暑,对我区今年被一类高校录取的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

(在九月一日开学前,这批被调查贫困家庭的76名大学生,先后获得了江夏区关工委、新八建喻友旺和一批有爱心的单位和企业的资助,每人获得了2000元到10000多元不等的助学金。)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一共调查的家庭有76户,其中入户调查16户,书面调查60户,具体情况见表格:

纸坊

金口

郑店

法泗

五里界

流芳

乌龙泉

豹澥

安山

藏龙岛

大桥

山坡

舒安

数量(户)

20

12

7

6

3

2

7

1

5

2

2

6

3

被调查学生毕业学校

江夏一中

江夏实验高中

江夏金口高中

江夏山坡高中

数量(人)

49

13

10

4

家庭

类别

农村

下岗

孤儿

其他

数量(户)

56

13

1

6

贫困

原因

因病(意外事故)

子女多

一家有两个或三个大学生

无稳定职业

家庭人口多

数量(户)

49

12

15

13

13

二、调查家庭的主要特征

1、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刻苦。此次被调查家庭的76名大学生均被国内一类高校录取,高考成绩最高分667分,最低分548分。毕业于江夏一中的黄鸣以667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录取。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15户家庭出了两个或三个大学生,郑店街金星村郭冬云兄妹三人,两人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一人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家庭贫困没有挡住这些家庭的孩子前进的脚步,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迈开了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2、贫困家庭重视子女教育。这次调查我们有一个共同感受,76户家庭无一例外都格外重视子女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要让子女进校求学,一些家庭宁肯举债、放弃家里病人的治疗,仍全力支持子女学习。江夏山坡乡陈德辉兄弟二人考上大学,患多种疾病的父亲在医治六年后,最后放弃了治疗;江夏土地堂任贤浩、安山镇李智威的父母都是举债数万元供三个子女读大学,他们除了在农忙时盘好自己的庄稼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外出打短工,为子女赚取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乌龙泉长岭村李宗兵的父亲在2005年打工时摔伤去逝,因为未获赔偿,父亲治病和学习的花费使家里已背负数万元的债务,现在他的学习费用全靠年近五十的母亲一人在十亩田地里勤耕苦作来维持。

3、贫困家庭的孩子意志坚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视当前的困境,理解父母为他们学习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谈到:“没有艰难困苦,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我们的父母没有学问,也没有职位,甚至没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勤劳的双手和善良而坚恒的心,再苦再累,也没有让我们失学,勤劳而善良的父母让我们敬佩不已”;“莫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惟有刻苦学习才能报答父母”……听到这些家庭的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者,我们甚感欣慰。

4、学生在校生活艰苦。这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在校都享受了减免政策,但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每月生活费都极其有限,大部分学生每餐生活费不到2元钱。艰苦的生活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高中学生来说,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的学生两三年都没有买一件新衣服,书包也是哥哥或姐姐用过的旧书包。

   看 到自己子女在校节俭的生活,许多父母也于心不忍,但他们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当看到自己孩子步入大学校门时,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对子女的未来也更加乐观,因为再过四年他们的子女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开创更新的人生。

三、调查过程中的思考

  通过调查,使我们对我区贫困大学生家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材,这些家长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想方设法为子女学习创造条件。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没有辜负父母家人的期望,灯下苦读,刻苦学习,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些家庭的家长培育子女的决心毅力和他们的子女对学习认真拼搏的精神,值得所有的家长和学生学习。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现象: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们仍然把读大学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在调查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1、读大学难道是贫困家庭唯一的出路?

看着一些因操劳过度的家长,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明知自己的家庭不堪重负,我们的家长和子女能否选择进入职业类学校,早日为自己和家庭减轻负担。特别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读职业类学校与读大学相比,具有学习成本低、易就业、见效快等优势,选择职业类学校无疑是比较合适的。

2、谁来关心贫困家庭高中生和大学生?

  随着农业税的免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杂费的减免,学生初小阶段的费用进一步降底。但高中、大学的费用比初中、小学的要高出几倍、几十倍。高额学费、生活费对于已陷入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次调查的大学生首次报名,包括住宿费、军训等费用,少的要交六千多元,多的要交九千多元,每月生活费最少也需四百多元。而一家有两个或三个子女考入大学的,家庭负担会进一步加重。面对高额的学费,这些贫困家庭收到一类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却难掩学费难筹的愁容。

四、资助贫困学生的几点建议:

  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而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更需要多方的关心和帮助。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如此抱负,通过自身的努力迈入高等院校的大门,我们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保护好他们拼搏上进的进取心,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尽一份责任。对于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大学新生的资助,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贫困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最脆弱的细胞,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脱贫,对建设和谐江夏、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建议:

1、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从高中一年级开始,认真摸底调查,动态记录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除了让他们享受相应的减免政策外,还要全方位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政府社会对他们关爱。

2、建立奖励制度。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个别学生和家庭顾及自己的面子而不愿主动申请接受社会资助。因此,建议由区、乡(镇、街、办事处)两级组织牵头,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进行奖励。其中,对农村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的奖励由乡(镇、街、办事处)负责,对下岗职工及其他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的奖励由区政府负责。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各方都更容易接受,也可激励更多的学子勤奋学习。

3、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今年,我们通过媒体对一些成绩优异高考学生的学习事迹进行宣传后,部分学生获得了社会上的援助,少的有两三千元,多的有一、二万元,为解决这些家庭困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地处农村,信息不畅通,根本不了解省、市的一些援助项目,以至丧失了不少获得资助的机会。因此:可由宣传、共青团、关工委、教育及学校共同配合,积极对外宣传贫困学子们刻苦学习的事迹,及时向省市相关援助项目申报学生资料,以争取更多的外来援助。

4、动员各方奉献爱心。近几年,我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向贫困学子献爱心的单位、企业以及个人逐渐增多。因此区委、区政府应因势利导,在保护好这方面的积极性的同时,号召动员社会各方为贫困家庭的学生伸一份援手、献一份爱心,对做出贡献的集体、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