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从“文化”到“文化建设

来源:洪山区 更新时间:2006-10-31

——洪山区司法局青年理论小组 黄琳供稿

 

文化作为每个国家民族的重要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是实质性的。从经济角度看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创意成了新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社会角度看文化,文化成为了维系社会并帮助人们适应变化的资本。

近年来,我国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在国家整体架构的地位日益提高。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当前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规定了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也指明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必将对当前乃至整个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江泽民文选》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大量的篇幅、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我认为有五点:第一,把握正确的方向。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该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二,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通过文化建设,在全体人民中培育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第三,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目的也是人。“宣传文化工作能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一大批好的精神产品。”。第四,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先进文化要完成其任务,发挥其功能,必须有基础,有依托,有载体。这就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五,坚持继承和创新。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时代。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必须有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吸纳和利用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进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