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区教育新平台 促进和谐社区新建设
黄陂区青少年教育办公室
(2006年10月31日)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郊,版图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农业人口占到近90万,是武汉周边的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全区现有社区43个,青少年48万,其中未成年人18万。根据市青教办工作部署和青少年教育发展形势,2005年以来全区各级青教组织以社区为依托,以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区和谐建设为目标,按照“逐步推开,灵活运作,彰显特色,唱响品牌”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一年多来,全区共建立社区青少年学校13所,其中得到市级命名的有5所,区级命名的8所,覆盖社区青少年达30000多人,在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传播和谐文化,促进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争取支持,统一标准,搭好平台
和中心城区相比,我区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条件较差,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为了切实推动社区青少年创建工作,我们争取各方支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统一创建标准,在抓好运转上动脑筋,千方百计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搭好平台。
一是加强领导,优化环境平台。我们把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作为全区团的工作重点目标以及和谐社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区、街(乡镇)、社区三级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相互促进。由区委分管领导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青教办、街道青教组织、社区居委会分别为常设机构、组织机构和落实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联席会制度,对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工作定期部署,定期督办,定期检查。通过三级领导体制和联席会机制,努力优化社区青少年创建工作的环境平台,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统一标准,规范运转平台。要使社区青少年学校真正建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必须要有办学场地、负责人员、师资力量、常规活动等基本条件。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边建设边规范,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创建的社区青少年学校必须达到“五有”,即:有固定的办学场地、有明确的负责人、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有开展活动的阵地、有经常性的活动性项目。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全区13所社区青少年学校都有办学场所,全部挂了牌,场地面积达到2886平方米,社区负责人全部兼任学校校长,师资人数108人,开展了“小时候,我们共有一个家”、“听老爷爷讲故事”、“高墙内外手牵手”等一系列有影响、有创意的活动。
三是整合资源,组建网络平台。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仅靠青教组织和社区的力量是不够的。随着社区青少年的需求不断提升,我们服务教育青少年的方式、方法由于受到资源和力量的限制,将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只有努力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社区青少年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内容,才能推动社区青少年学校不断的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与辖区内各学校、各青少年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各关心下一代组织,各种文化协会的联系,携手建立共建关系,联手共建了黄陂传统优秀文化报告团,青少年维权岗服务团,农业科技服务队等专业服务团体,充分发挥各学校、各单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作用,实现教育力量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使社区青少年学校成为整合全社会青少年教育资源的枢纽和核心。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唱响品牌
由于我区城乡二元特点比较明显,各地社区建设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条件较好,有的地方条件较差。因此,我们在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中,注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对已建起来的社区青少年学校,又注重从各社区的特点出发予以分类指导,致力于“一社区一特点”,打造工作品牌,扩大社会影响。
一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我们首先选择王家河、前川、武湖等地社区基础条件较好、居委会负责人工作热情高支持力度大、团青干部能力较强的地方进行试点,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进行指导和扶持。2005年我们在王家河镇长堰社区创建了全区第一所社区青少年示范学校,以此为契机,逐步推开,陆续在13个社区建立了社区青少年学校。从今年开始,还将分期分批启动全区余下社区的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有特色,就有影响;有品牌,就有知名度。在已建的社区青少年学校中,我们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目标,提升创建水平。如,长堰社区内有石丘惨案遗址、吴光浩烈士墓等红色遗址。我们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青少年学校的主要办学内容,对辖区青少年定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前川街龙潭社区青少年学校,注重整合社区内老年大学、“二程”文化研究会、诗词楹联协会以及驻军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等资源,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以及武汉市阳光心理辅导团,对青少年开展黄陂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心理辅导教育,受到辖区家长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采取以老带少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方式,开展了以家庭为细胞创建和谐家庭,以楼栋为单元创建和谐楼栋,以文化为内涵创建和谐园地,以增强社区意识为归属开展献爱心等系列活动,并分别制定了统一的标识,确立了创建标准,将创建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工作有形化.具体化,经常化,便于老少共参与,便于社区资源共整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建设。罗汉街罗汉社区青少年学校,联合辖区内的中学、派出所,司法所以及区综治办,检察院,教育局等单位,共同开展创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学校,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工作网络,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落到了实处 。而在这些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过程中,形成了“王家河革命传统教育”、“老少共建和谐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学校”等一批品牌工作,这些工作得到了市区预防办的肯定。
三是注重创新,服务青年。从社区青少年的需求出发,在老的活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收到了青少年的欢迎。今年暑期锦绣社区青少年学校联合区综治,司法,检察,公安等部门,组织60多名社区青少年共同到区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并将心理辅导和矫治引入高墙内,采取社区内外青少年“手拉手”的方式对问题青少年进行帮教,活动形式新,警示效果强,为社区管理闲散青少年探索了新路。
三、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保持活力
通过开展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工作,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社区青少年学校只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持续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结合市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黄陂区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工作指导手册》,下发到各社区,使各社区对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创建程序、创建标准、创建要求一目了然,便于操作。此外,我们还出台了《社区青少年学校管理办法》,对社区青少年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经创建领导小组年底检查评优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检查不合格、不满意的,暂缓拨付上级工作经费,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再达不到要求的,进行摘牌处理,另行择优创建,消除创建中的终身制。通过这种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了对青少年学校的规范管理,形成创建的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工作稳步发展。如本来未列入区级创建单位的姚家集镇车站村青少年学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留守儿童,发动社区青少年开展了“小时候”——同在一片蓝天下助学帮困解难系列活动,引起了区青教办的注意,将其列为创建单位,促进了农村新型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创建。
我区社区青少年创建工作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市关工委和团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各级领导经常亲自深入到龙潭社区青少年学校、姚集车站村乡村青少年学校等地指导工作,《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市电视台对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区青少年学校活动多次进行了报道,但囿于条件等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在下一段创建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深化创建,扎实推动,坚持“规范化、特色化、长效化”的发展方针,不断推动我区青少年学校创建工作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