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工作机制
——我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特色
近年来,尤其是近二年来,全区各级团组织和相关部门,以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为载体,紧扣爱国主义这个永恒主题,先后开展了“军营一日”、吴光浩烈士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区青少年思想建设报告团巡回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在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特点是:
一是立足黄陂区情,体现乡土性。依托黄继光纪念馆、新五师师政旧址、石丘惨案遗址、杨学城烈士墓等乡土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走访参观、重温历史、爱国征文等形式多样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形化和经常化教育,让他们了解黄陂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增强爱国爱乡情感。目前,每年到这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的青少年达到3万多人次,重温革命历史、重走红色线路已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是适应发展变化,体现时代性。紧紧围绕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拓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内涵,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了黄陂传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实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促进了青少年全面发展,并形成了黄陂青年论坛、区青少年思想建设巡回报告会、城乡手拉手—青春自护夏令营等一批活动品牌。
三是贴近青少年特点,体现实践性。针对青少年猎奇好动、求知欲强等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以体验式教育为基本途径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触摸革命痕迹,参观革命遗址,重温革命故事,感受革命情结,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自我提高。
四是整合社会资源,体现社会性。跳出团办活动的圈子,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团青干部、五老队伍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队伍,初步形成了共青团、教育、民政、部队、关工委等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社会化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格局。
为了使革命传统教育常抓不懈、推陈出新,我们在活动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在活动形式上,坚持动与静的结合。坚持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尊重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把“静”态的灌输式教育和“动态”的互动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感受到活动的变化性,消除视觉和认识上的雷同感。一方面,以家长、教师、五老队伍为主体,通过对革命英雄、革命故事和革命历史的讲述,对青少年进行单方面灌输式教育,使革命传统教育在青少年中入脑、入耳。另一方面,注重教育者与青少年的双向互动,在活动中相互影响、交流感想、分享快乐,像我们开展的青少年暑期军事夏令营活动,部队战士和青少年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联欢,良好的氛围使参与者很主动地接受国防教育,潜移默化根植爱国爱乡情感。
二是在活动内容上,注重继承和发展的结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不只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是紧紧围绕不同时期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在内容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内涵上进行深化和挖掘。既在青少年中弘扬革命传统,又在青少年中提倡道德规范。既在青少年中传承传统文化,又在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在青少年中强调理想信念,又在青少年中拓展素质教育,使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常抓常新。《中共中央 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们及时组建了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深入到学校、农村和社区开展革命传统、区情乡情、安全法制等主题巡报告团会30多场,受教育青少年近6万人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后,我们在从今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中,组织青少年进行学习,要求广大青少年明辨荣辱,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
三是在活动方法上,趋向单一与多元的的结合。以前开展活动,基本是共青团组织唱独角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现在是走社会化的路子,把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共办活动。第一种是团内整合,采取城乡互动,阵地共享,资源共用。我们与江岸区团委联办“城乡手拉手—青少年青春自护夏令营”,效果就不错。城市青少年到农村与农村青少年结对子,搞联欢,干农活,观红色遗址。第二种是社会整合,把活动设计与各部门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教育青少年的同时,又为其部门赢得了社会影响,像今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把区关工委、民政、教育、部队、宣传等部门组织起来联办,不仅声势浩大,而且社会影响很大。
四是在活动效果上,做到知与行的结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不仅是使革命精神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把思想上的认识转化成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的实际行为。为此,我们在近年来的活动中有意识加入素质拓展、吃苦训练、养成习惯等相关内容,不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一阵风,四月里来,五月里走,而是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把革命传统教育中学到有益的东西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用革命精神激励自己认真学习,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一言一行,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