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青春促和谐 服务谋发展

来源:武昌区 更新时间:2006-11-0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与青年是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够为青年一代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条件,保证他们得到德智体美全面的健康成长。同样,青年群体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也会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努力探索新时期新阶段和谐社会与和谐青年之间的内在规律,系统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青年群体新变化和青年工作新特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效整合各类“青字号”资源,推动社会与青年的协调发展,是摆在团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人民群众的团体,共青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青年的整体目标,思考和谋划青年事业的发展蓝图,着眼于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统一,着眼于社会进步和组织的变革,着眼于基础建设和长远规划,团结和带领青年与时俱进跟党走,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履行好所肩负的光荣使命。

一、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要突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青年,引导他们努力做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要抓住理论武装、活动引导、实践推动等环节,帮助青少年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和谐社会建设基础上来,努力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

1、高举“红色武昌”旗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紧紧依托武昌区“红色”资源多的优势,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武昌”寻访、思学、践行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的特点与规律,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青教、关工委组织的网络优势,开展小手拉大手、民族精神代代传、革命英烈凭吊周、18岁成人仪式教育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和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进一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紧密配合,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形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体系。

2、打造“文化武昌”品牌,深化青年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突出公民意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行为规范。发扬共青团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多做一些老百姓所关心、所欢迎、所企盼的事,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正义感,营造政通人和、团结奋进、扶贫济困、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协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拓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区扶贫济困、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大力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引导青年文化发展潮流,跟踪青年文化时尚动态,关注青年文化热点讨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青年主流文化的宣传力度。

二、激发和增强广大青年的创造活力,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调动青年成长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青年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进一步提高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率、贡献率。

3、营造“创业武昌”氛围,充分释放青年群体中的创造活力。带领青年参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组织青年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岗位能手,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水平。向高新科技领域进军,全面推进青年创新创效行动,从体制机制入手,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关键行业和核心技术方面研究开发,在项目对接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引导青年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意识,宣传环保理念,弘扬生态道德,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汇聚“人才武昌”格局,全面激活青年创业成才的生产要素。要以培养和挖掘青年人才资源为切入点,深入推进青年人才培养举荐工作,结合武昌地区“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科技“五小”人才、各类才艺大赛等专项比赛评比活动,运用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化选拔方式,汇集一大批青年才俊,为各行各业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广阔自由驰骋的金色大道。深入开展青年职工技能培训,完善大中专毕业生、下岗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贷款、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全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强化服务青少年的工作力度,凝聚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

把青少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共青团要从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高度出发,研究青少年需求,切实服务青少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更好的增强参与和谐社会生活的能力,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

5、构建“服务武昌”的体系,不断提高凝聚青年、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切实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高度重视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产生的各种矛盾,开辟多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诉求,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证青年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继续开展“青年志愿者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关心青年的疾苦,反映青年的意愿,同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帮助特殊家庭、特困家庭、弱势青年群体排忧解难。认真做好“希望之星”的捐助工作,积极资助我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学上、有书读,帮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关注我区外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城务工等青年群体的利益保障,对重大侵权事件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建立健全青年问题社会预警系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全面维护“阳光网吧”建设,深化“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热情帮教失足、问题青少年走向新生,建立青少年维权的整合机制,营造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用青年群体的和谐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加快团组织自身的和谐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和谐建设要走在前面。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工作方式上创新,自身建设上创新,成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和支撑社会政权建设的人民团体。

1、提高四种能力建设。一是学习能力,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充实组织的智力结构和技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进行自我更新,建立共同愿景,保持弹性和变通,成为学习型组织。二是服务能力,始终保持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一致性,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做到让党放心、青年满意。三是凝聚能力,着眼于青年多样化需求,着眼于调动内在的积极性,着眼于组织成员的忠诚度,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年的切身利益。四是合作能力,促进青年工作资源和工作方式的社会化,通过法制化规范、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牵动、产业化经营,构建社会统筹互动的平台,推动青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工作机制建设。坚持开放性、网络性、选择性、互动性原则,完善培养教育青年机制、服务青年机制、青年参与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组织运行机制,在资源整合、项目依托、管理模式等方面,逐渐实现自我运转能力更强,团员青年参与程度更深,社会化水平更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大,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富有效能和覆盖面,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契合的运转机制。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变化,灵活设置基层团组织。在“面”上,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由街道延伸到社区;在“线”上,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国有集体企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块”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转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社区街道、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公有企业单位。由面、线、块组成的三大传统团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团建领域,构成整个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新格局。

3、强化品牌战略建设。品牌是一种标识和形象,对社会具有极强的辐射、吸纳和覆盖作用。“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等“青字号”品牌工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不仅是广大青年成长追求的目标,而且在更广阔开放的时空里展示着共青团组织的时代风采。要用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精心打造每一块“青字号”品牌,通过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确保每一块品牌都能生根、开花、结果,在全社会和广大青年中间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