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统筹城乡发展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来源:洪山区 更新时间:2006-11-09

 

  在举国上下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蓝图、奋力推进改革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农业上的战略部署,财政部提出了“进一步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的工作重点。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势在必行。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党中央为解决农民问题提出的有效途径。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只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进入总量供求平衡的阶段,既受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又受市场需求的制约,总量扩张、价格上升都受到限制,同时成本上扬,导致农业相对于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收益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表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或收益率的必由之路。二是农民就业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了非农收入的增加。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根本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不仅通过参与工业化,做大工业蛋糕,从中获得非农收入,而且要减少农民、增加市民,根本改善城乡资源配置。三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增长速度超过农业需求能力产生的,又有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所需劳动力有限出现的;既有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形成的,又有由于技术进步、产业更替等原因引起的,等等,归根到底都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富余劳动力资源被禁锢在土地上,不允许自由流动,劳动力也不可能实现合理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被逐步取消,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就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较高的地方或行业流动。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为寻求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一部分有胆有识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依靠他们自己的手艺和聪明才智获得了比他们在家务农相对较高的收益,逐步富裕起来。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以期获得超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报酬,尽快发家致富。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四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劳务,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由于外出务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锻炼培养了一批经历市场经济风雨、见识了工业现代化的经营技术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分化出了以农民经纪人和商贸经营户为主体、有现代市场意识的营销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架起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