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是流传于湖北的地方戏。黄陂青年楚剧团,是上世纪80年代初黄陂区祁家湾街一群热爱楚剧艺术的初中毕业生,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的乡镇民营剧团。剧团成立之后就设立团支部,从创团至今,当年的大姑娘、大小伙早已人到中年,但是火红的团旗,依然在剧团里飘扬。他们对传承和发展地方戏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依然不减当年。他们巡演在乡间地头20余年,坚守着清贫和辛苦,执着于艺术和责任,默默地传承着楚剧艺术,以艺人独特的方式谱写着新时期的劳动者奉献之歌!
社会在转型,文化消费趋向于“快餐化”,农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不使楚剧艺术被收藏到博物馆里,在政府的支持下,热爱楚剧艺术的黄顺信回乡召了64学员,请来了湖北楚剧团的名角进行艺术指导,以1万元的家底开始了这场20余年“艺术苦旅”。说它苦,是因为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和劳累;说它苦,还是因为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注定了要选择寂寞和探索,然而他们却不觉得苦,风风雨雨20多年里,他们“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方针始终未改变,尽管平均每人一场戏收入才30元,但是只要看到农民们心满意足地离开剧场,他们觉得再苦也是甜。黄应东、胡桂芳夫妇因为生活所迫一度改行,但是在上海打工时怎么也忘不了戏台子,终于2001年又回到了剧团。他们因爱戏而恩爱,因恩爱而更爱戏。这么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武汉、孝感、枝江、黄冈等20多个市、州、县,观看演出的农民达50余万人次,使楚剧深深地扎根于楚地,扎根在农村。
地方戏要发展,除了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之外,还必须在艺术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剧团为了保证演出的质量,每次演出前一天晚上都要连夜进行排练,唱、作、练、打每个环节都不马虎、认认真真进行准备。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演出深受农民的欢迎,经常一二次三次四次地唱“回头戏”,唱包场。
剧团的发展自成立之日始走的就是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尽管发展之路一直坎坎坷坷,但他们始终坚守艺德,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效益。他们没有在自己的圈子里封闭循环,而是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他们充分发挥戏剧“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反复巡演《荞麦馍赶寿》、《庵堂认母》、《四下河南》等优秀传统剧目,将传统的“孝道”等文化精华与传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他们自己并不富裕,但他们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兄弟。他们深入到大武汉的大大小小的工地、工棚,为农民工义演100余场,这份情谊弥足珍贵。
传统艺术为什么生命力如此强大?因为有这样一群爱戏的人,有这样的可爱的人民。希望这朵艺苑的小花开成奇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