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前川街龙潭社区地处前川街中心地段,辖区内有常住居民8476人,青少年838人。2004年8月,在区青教办和街团委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在龙潭社区成立了全区第一所社区青少年学校。两年来,龙潭社区青少年学校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挖掘和弘扬黄陂传统的木兰文化、“二程”文化、盘龙文化,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文化引路”的办校方针,在提高青少年文明素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整合资源,文化立校
龙潭社区是我区已建的社区中基础设施最好、功能最为齐备的一个小区。辖区内单位众多,人文底蕴丰厚,既有学校,又有机关;既有商铺,又有健身活动场所,尤其是老年大学、“二程”文化研究会、音乐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青少年书画培训班等民间自发建立的文化团体达20余个,青少年学校创建基础比较好,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根据社区这些特点,建立社区青少年学校之初,我们就确立了文化立校的指导思想,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实青少年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建设和谐社区,整合各种可用资源,抓好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在组织结构上,将区老年大学、诗词楹联协会、书法协会等文化团体以及辖区内的区广电局、科技局、老干局、中医院、人民医院等热心社区建设的单位作为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共建单位,实行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在师资配备上,将区关工委老领导、知名文化学者等文化方面人士以及市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的负责人作为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兼职老师,壮大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上,将木兰文化、“二程”文化、盘龙文化等黄陂三大传统文化名片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并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知区情,学文化,爱国家。在档案管理上,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将社区老少人数,活动阵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输入电脑管理,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使这所青少年学校建立之初就步入规范化的轨道,走上了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二、突出特色,文化育人
我们坚持擦亮黄陂三张传统文化名片,结合社区实际,结合时代特点,结合青少年成长需求,将其精神内涵进一步整理挖掘,形成“和谐、诚信、仁爱、尊师、重学”的文化内核,着力打好三张特色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开展诚信教育,打好“道德建设”牌。 “人不诚而不立,国不诚而不存”。为了加强社区青少年诚信教育,消除青少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5+2=0”的现象,我们以社区青少年学校为主体,联合区文明办及辖区学校、“青年文明号”单位,采取讨论、宣传、体验等多种形式,在青少年中倡导诚信精神,深化诚信意识,规范诚信行为。如我们和区“青年文明号”单位区农行中山办分理处开展的“小手牵商家的手,诚信路上一起走”参观体验活动,让社区青少年亲自感受文明号单位一流的诚信环境、一流的服务质量,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开展仁爱教育,打好“亲情关爱”牌。我们针对社区内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过于强调“自我为中心”的实际情况,在青少年学校的教育计划上,有意识地加入“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的内容,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强化社区青少年仁爱教育。2005年,我们邀请了市青少年阳光心理辅导团专家开展了“阳光心理咨询进社区”活动,今年暑期,我们又组织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成员王金香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一方面引导家长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另一方面教育青少年要关心、关爱自己的家人,反响非常好。我们还依托龙潭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将辖区青少年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开展“结对子、双关爱”活动,通过开展拥军优属、敬老爱老、助残帮困、网吧义务监督、救助贫困学生、帮教转化问题青少年等活动,使青少年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实践中,感受到快乐,不断地成长成熟。
开展和谐教育,打好“老少共建”牌。“和生万物”。和谐是人们追求最美的思想境界和社会形式。如何使青少年进一步理解和谐观念,我们以“老少共建和谐社区”为载体,采取以老带小,老少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方式,开展了以家庭为细胞,创建和谐家庭;以楼栋为单元,创建和谐楼栋;以文化为内涵,创建和谐园地;以增强社区意识为归属,开展献爱心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实实在在地增强和谐意识,亲自体验和谐行动,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如,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社区内区实验中学学生晚自习以后打架、斗殴、擂肥现象抬头的问题,社区老年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义务关照小分队,和社区综治特派员、民警联合开展了劝导行动,刹住了这股歪风,营造了“和谐社区”。
三、拓展外延,文化引路
在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地提高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水平,拓展其功能和外延,通过文化引路,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一是用文化熏陶,让社区更具人文气息。我们发挥青少年学校的教育、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做文章,以老带小,以点带面,建设具有人文气息的社区。创建教育方式,采取老爷爷讲故事的形式,邀请原文化馆馆长黎世炎将黄陂传统文化中“忠孝勇节”、“尊师重教”、“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神,通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程颐、程颢“鲁台望道”、“程门立雪”的相关典故,对青少年进行通俗的讲解,使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现在,传统文化宣讲团,不但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宣讲,而且扩大到社区居民,使社区广大居民对黄陂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得到了熏陶。与此同时,区音协、老年大学、青少年书画培训班、区诗词楹联协会等文化团体也相互联动,对辖区内青少年开展书法、音乐、诗词知识培训,定期举办各种书画展、图片展,让青少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用活动塑造,让社区更具文化氛围。由社区青少年学校牵头,整合社区腰鼓队、老年大学、传统文化宣讲团等社区文化资源,结合节假日、重大庆典活动,在辖区机关、学校、居民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和家庭文艺会演活动。社区的腰鼓队、老年门球队还走出黄陂,走向了全市,并在市级比赛中获了奖。我们还组建老少同乐健身队,在区文体广场、社区健身馆、老年门球场、公共活动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健康和谐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今年夏天,社区青少年学校和中百仓储黄陂店开展了群众广场舞蹈大赛,成为炎炎夏日一道独特文化风景线。
三是用品牌推介,让社区更具文化个性。在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的初始,我们就确立了“树品牌、创特色、有影响”的工作思路,注重活动的“包装”和宣传。每一项活动的策划,我们都通过先期调研,依托社区黑板报、区电视台公告近期活动项目,发布咨询电话,由社会监督,青少年自主参与。如今年暑期,按照市青教办总体布置,我们在策划、宣传活动时全部用“小时候”品牌统一打包,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传统文化宣讲团的成员一直坚持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尊重青少年个性特点,在宣讲过程中采取互动的形式,带领青少年到革命遗址、历史古迹等地现场讲解,把“静态”的灌输式教育和“动态”的互动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感受到活动的变化性,消除视觉和认识上的雷同感。在“老少共建和谐社区”活动中,突出老少共建的特点,精心策划了形象标识、宣传口号,统一制定了“和谐家庭、”“和谐楼栋”、“和谐园地”的创建标准。组织专人把标识、口号悬挂或是安放在社区居民楼、宣传栏等显眼的位置,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使“老少共建和谐社区”活动深入到社区每一个居民的心中,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谐社区”的创建。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就是我们龙潭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的一些情况,我们深深体会到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发展,只有走“不求所求,但求所用”的共建路子才能壮大;只有坚持“树立个性,争创特色”的原则,才能吸引青少年参与;只有按照“规范运作,指导到位”的模式进行管理,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正是坚持了这几点,社区青少年学校创建两年来,在教育青少年上,得到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在繁荣社区文化上,对居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在社会影响上,《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作了报道,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决心再接再厉,继续提升创建水平,为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