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正确理解“以德治国”提高人的素质

来源:洪山区 更新时间:2006-11-24

 --洪山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张声大 演讲稿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已响彻祖国大地。大家都认为,这个口号提得正确、提得及时、提得响亮、提得明白。但是什么是“德”?对德的理解众说纷纭。“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公德、品德,从广义而言,应该包括三大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第三,个人身、口、意中的正确和错误的关系,即修身问题。这三个关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人一生一世必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都是“德”的范畴,下面仅就个人理解加以具体说明。

    一、关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在人类成为人类之前,他们是大自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等到成为人类之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性来,把自己放在大自然的对立面上。尤有甚者,在西方,自从产业革命以后,通过发明创造,从大自然中得到了一些甜头,于是遂诛求无餍,最终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类的衣、食、住、行的所有资料都必须取自于大自然。大自然不会说话,但它能报复。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那时大自然的报复还不十分明显。到了今天,大自然的报复就十分明显、十分怵目惊心。我们面临着十大问题—一臭氧出洞、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淡水短缺、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匾乏、新疾病产生、环境污染等,其中哪一项如果得不到控制都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到了这种危机关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才幡然醒悟,开了一些会,采取了一些措施,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知道要注意环保问题了。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对天的认识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天命”说,唯心观,天是上帝,能决定人类的命运、决定个人的命运,皇帝是天的儿子,称“天子”;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天是物质性的东西”唯物观;三是以萄干为代表的“天养”说,“天人合一”。20世纪八十年代,过于相信“人定胜天”的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大搞“圈地”引资开发,鼓励私人办中小企业,毁农田、乱伐林林、炸山开矿,向大自然开战,到了今天,也受大自然的报复,小煤矿事故不断、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严重。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封停小煤矿、小企业、治理环境、清理积压土地……

      二、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自从人成为人以后,就逐渐形成一些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这些群体形形色色,组织形式不同,组织原则也不同。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利益一致,有时候也难免产生矛盾。举个极简单的例子,比如讲民主、讲自由不能说是坏东西,但必须加以限制,城市交通绝对自由是行不通的,必须有红绿灯,这就是限制。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大城市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这里撞车,那里撞人,弄得人人自危,不敢出门,社会活动会完全停止,这还能算一个社会吗?又如党内民主必须有纪律约束,上下班不能绝对自由,必须制度限制,领导廉政必有监督等等,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举不胜举。国际上美国入侵伊拉克,后果不堪设想。

三、人自身关系,即修身问题

   一个人对大自然来讲是它的对立面;对社会来讲是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细胞。因此在宇宙间在社会上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关键的。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方向的正确或错误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也就昭然可见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老年人不必“倚者卖者”,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宋代大儒朱子有诗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告诫我们: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下面仅就修身问题,探讨几个问题。

   1、知足与知不足。

   俗话说:“知足常乐”。知足就是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如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痴蛤模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就成了灵丹妙药,知足要有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公分”等就是限度,少存非分之想。

 “不足”指的是“不足不处”,“不够完美的地方”,“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国有句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要了解你自己”。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同样,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在教育、教学上勇攀高峰。

2、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不想倒霉,其实这两件事是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两千多年前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老子的福就是走运,祸就是倒霉。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中国有句俗话“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一般百姓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走得小运,时来运转,高兴一阵子;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闲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后郁闷几天转瞬就过去了。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是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一旦得势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或成为阶下囚,“而命安在哉卜’所以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

   3、有为与有不为。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有大小之别。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公共汽车上让座就是小善;不让是小恶,有的人见到老人或病人闭目养神,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水平吗?

    大善大恶,历史上来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只要屈膝投敌,不仅能活,而且有官做,但他高赋“正气歌”:“自古人生谁无死,留颗丹心照汗青”从容就义,留下美名万古传。凡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

      大小善恶也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当前的贪污行为论,往往是先贪少,尝到甜头,没被发现,胆子越来越大,贪污数量越来越多,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海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半途知返,所谓‘勾良子回头”。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4、修养与实践。

      全世界都承认,中国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和实践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先秦时期儒家打下的,孔孟之道“仁、义”是核心,其后发展过程中又掺杂进来一些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以韩愈、老子、苟子为代表,形成系列道德教条:‘卞、义、礼、智、仪;孝、梯、忠、信、廉、耻”等,安排极有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教信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不是任渭分明,但仍以儒家为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修德,又要注意自己的行动。所谓“修养”主要是指思想问题、认识问题、自律问题,他律问题。帮助别人认识问题叫做“做思想工作”。一个人遇到疑难,主要靠自己解决,首先是在思想上解决,就应见诸行动,别人点醒有时也起作用,佛教中主张“顿悟”。 

    光修养还不够,还必须实践,也就是行动,最好有个信仰。共产党是信仰马列主义,必须虔诚、真挚;毫不动摇。

      5、不完满才是人生。

自古到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金无足金,人无完人”。不完满才是人生,才有追求。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谈到的很多,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来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等等,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皇帝老子也一样,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争比名间残酷万倍,他们乞求长生不老,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但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包公、海瑞虽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但在皇帝面前只是一个奴才;伴君如伴虎,也没有好日子过。

“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人要问:你谈的是“以德治国”,怎么跑野马跑到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上去了?我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正是谈的伦理道德问题。因为三个关系处理得好,人类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阔步前进,个人生活才能快乐幸福,这是最高的道德。否则就是道德上缺乏、不道德或缺德,严重“不好”就是犯罪。“治国”的眼光应放远点,首先要看到当前西方科技所造成的弊端,人类生存前途已处在危机之中。世人昏昏,我以昭昭,我们必须力矫西方“征服自然”之弊,大力宣传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天入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注意修身,提高人的素质,正是“以德治国”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