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从2000年以来,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0年全区青少年犯罪案件42件,2001年60件,2002年75件,2003年68件,今年以来至7月底已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件,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快的增长。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上升,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如何强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探索青少年犯罪特点及成因,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一项不可忽视必须抓紧抓好的政治任务。围绕这一社会问题,团区委联合区政协法制工委在前一阶段实地走访了相关单位,对全区犯罪青少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我区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从区法院、区检察院等政法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案例来看,我区青少年犯罪整体上有如下趋势:
1、初次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由于发育提前和过多过早接触不健康文化、感受不健康环境的影响,我区青少年犯罪特别是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比以往大大提前。据国家青少年研究中心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平均提前了2至3岁。而在我区,从1990年开始,基本上体现了每隔五年青少年犯罪平均年龄下降2岁的趋势,近几年最小的青少年犯罪年龄只有13岁,这些低龄青少年犯罪,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忧。
2、团伙作案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有70%都是团伙犯罪。在我区1997年—2004年青少年犯罪的461件案例中,团伙作案的比例也接近68%。究其原因其一是体现了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容易被江湖习气、哥们义气所左右,在受别人怂恿时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青少年在群聚时自律性特别差,胆量也大,容易冲动,做出犯罪行为。从这两个原因也可以看出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同步。
3、涉财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占主流
从案件的种类来分析,目前我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大都集中在盗、抢等侵财案件中。从97—2004年中,全区461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到盗抢案件多达396起,占总数的86%,近三年,抢劫案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58%,盗窃案件占28.5%,抢劫案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这类案件日益凸现,充分反映大多数犯罪青少年价值观扭曲、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崇尚吃喝玩乐、爱慕虚荣等不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深层客观原因是,目前社会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不得力。
4、作案形式呈现多样性
尽管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以盗抢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青少年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以前不多见的案件逐渐增多。伤害、敲诈以及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频频发生,此外,采取高科技手段破译、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利用手机短信诈骗、利用网络犯罪甚至于现在还无法量刑的盗取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5、在校学生犯罪大幅增加
以往,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以社会闲散青少年和辍学生为主,现在,在校学生的犯罪比例开始升高。今年至7月份,少年犯人数107人,其中在校生26人,占24%;去年同期少年犯76人,在校生15人,占19.7%。在校生犯罪比例的增长,说明学校在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出现了“软肋”,另一方面,是在目前办学社会化的背景下,一些民办的学校的管理相对较为松懈,容易出现在校生实施犯罪行为。
以上,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区青少年犯罪的几个趋势。从青少年实施犯罪事实的过程看,又呈现以下的几个特点:
1、手段的暴力与残忍
同以往相比,现在的青少年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手段更加暴力与残忍,对待受害人更加冷酷。在实施盗抢过程中,持凶器者占很高比例,受害者稍有不从便刀枪相向,下手丝毫不考虑后果,还有的青少年在报复性犯罪中更是残忍,下手之重令人吃惊,经常性造成人员伤亡。
2、犯罪过程“成人化”与“智能化”
以往青少年年犯罪很多属于冲动型,事前没有详细策划。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影响,善于模仿的青少年群体在很多犯罪过程中都借鉴别的案例模式,都有很成熟的计划,从筹备、案前分工、犯罪实施、毁灭证据、伪造现场、对抗侦察审讯等都有考虑,越来越接近成人的犯罪轨迹。
3、突发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青少年犯罪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偶然性,往往是临时纠集在一起,因为一时的念头,冲动之下而产生犯罪行为,从这一方面看,体现了犯罪行为的突发与偶然性,但从另一方面看,青少年犯罪也同时具有连续性,即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后,由于罪行得逞产生的兴奋和快感,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如犯罪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未到法定年龄而免于法律制裁等,往往会使青少年罪犯胆量变大,更加无所顾忌,继续实施犯罪。在我区的青少年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被公安机关逮捕之前都有过违法犯罪前科。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除了青少年自身心智不成熟,容易受诱惑受教唆产生犯罪外,也可以说是社会多方面负面影响的综合反映。
1、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负面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大量不健康的文化产品涌入速度较之以往有了快速的提高。在互联网上,由于监管不得力,青少年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黄色淫秽、暴力凶杀的有关信息;书刊音像市场上,刻意渲染“黄、赌、毒、凶”的报刊、杂志、书籍、电子光盘等产品比比皆是;还有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过分强调对观众的感官刺激,过分真实地再现一些犯罪过程,这些都为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2、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负面思想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增长,民主进程加快,但伴随而来的也在一些领域产生了道德失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些在成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对未成年人影响非常之深。
3、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负面社会问题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有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如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下岗失业现象严重,腐败盛行,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容易使得一部分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心态失衡,产生仇视社会、漠视社会秩序的心态,从而一有诱因,便走向犯罪道路。
4、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失衡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应试教育症结仍然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在学校里,由于升学的严重压力,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教育始终处于次要地位,法律课程、思想教育课程设置老化,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5、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失误的影响
其一是部分家长只重子女学习成绩,忽略培养子女健康的人格和思想;其二是教育方法不当,或粗暴对待子女,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的心态,或溺爱子女,造成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力差,遇到挫折便容易走极端;三是家庭关系破裂,单亲家庭增多,小孩从小心理便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之中,在社会上一旦交友不慎,便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四是家长本人素质低下,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给子女树立了坏榜样。以上几个方面是家庭教育失误的主要体现。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干预家庭教育,筑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家庭的责任不可推卸。而提高家长素质、弥补家庭缺陷,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有效干预。一是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建立青少年咨询求助机构、问题家庭青少年托管机构和问题家庭青少年个案帮助机构等。当家庭成员需要帮助的时候,除法律手段之外,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就可以对其提供咨询、协调、援助,使青少年求助有门,使家庭问题有人管。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对家庭的指导和帮助作为学校的工作任务和对学校进行整体考核、评价的一部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与家庭取得联系,为家庭提供教育和帮助。三是构建一个有助于家庭问题解决的社会环境。对维护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帮助父母履行自身职责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问题,要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呼吁社会各方面予以关注,以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2、完善学校教育,增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免疫力
青少年罪犯的校园生活回忆多是灰色的,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很少,但歧视、批评和体罚却很多,老师对他们失去了信心,校园对他们也失去了吸引力,他们要么逃学,要么辍学,过早地流向了社会。他们就像阴暗角落里的小草,不能像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喻为鲜花)一样享受到爱的阳光。因此,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身免疫力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基础教育的扶贫济困力度,避免贫困家庭青少年失学,做到一个不能少。二是要在全区推广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的做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大力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的自身免疫功能。三是要加强学校管理,抵抗校园暴力,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依法治校。四是要注重发挥工读学校的作用,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挽救教育,弥补普通学校教育和司法干预之间的空白地带,避免青少年突破违法犯罪的最后防线。
3、强化社区教育,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家庭,也是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在社会变迁中,那些失去“生态平衡”的社区很容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滋生地。除此以外,社区中的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馆等低层次文化娱乐场所是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社区教育功能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要积极建设文明社区,努力营造安宁、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让美好的环境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要广泛组织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努力防止和及时纠正各种影响社区正常秩序的行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要关心社区内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状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他们染上不良习惯,内化错误的价值观念。四是要加大对社区文化市场整顿的力度,坚决取缔黄、赌、毒等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