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教资源优势 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6年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地处新洲中部平原,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50亩,现在在职教职工238人,外聘兼职教师18人,在校学生4320人,学校开设有园艺花卉、动物科学(畜牧、水产)、机电技术应用、电算会计、商务外语等专业,还开办了10多个工种的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短期培训学员1308人。新洲是武汉市新城区,也是一个农业大区,版图面积1480平方公里,总人口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万人,富余劳动力18.5万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新洲区的基本区情。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市场、服务“三农”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校职教资源优势,把职业教育作为农民科技致富的推进器,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力度,先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短训班176期,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1936人次,转移劳动力8550人,架起了全区农村劳动力向高效生态农业、二三产业和非农产业转移的“立交桥",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将我校2006年上半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如下:
一、适应需求,准确定位,确保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办学之初,我们就清醒地认识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学校发展定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真分析了新洲区乃至武汉市产业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一方面,新时期新型工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工业基地和开发区的建设拉动了企业对技术工人和普通操作工的大量需求;就区域经济而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新洲阳逻,使新洲阳逻经济开发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企业急需补充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操作工。另一方面,新洲农村,特别是东部山区,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无业在家,他们有强烈的进城务工的需求,由于缺乏职业技能而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我校审时度势,制定了“做强职业教育,做好示范服务,做活科技推广,做大转移培训”的培训育人目标;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长短结合搞转移,服务三农调模式,联合办学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抢抓机遇,以学校为载体,以技能为本位,将学校发展定位锁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此消彼长的市场激烈竞争,学校调整发展战略,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积极开办各类短期培训,坚持不断地开展了“个个专业办短训,师生全员促推广”的活动,长短结合,不拘一格,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6年,培训学员2000人,至6月实现转移1147人。到12月底止,学校可实现全部转移。
在“阳光工程”转移培训中,学校积极尝试由管理学校向经营学校转变,大力推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办学的新机制,引进了民营资本成分,与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联合开办了工程机械驾驶、汽车驾驶、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短训专业。这些措施,使学校资源不断得到整合,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也使联办学校教育呈现出结构趋优、发展加快、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武汉市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学校是一所民营学校,2002年招生不足20人,2003年与我校联办后当年招生216人,2004年招生389人,2005年招生436人,今年已培训343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该校作为我们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地,也为我校转移培训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市场导向,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有新突破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地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在教学上大胆地打破呆板的、程式化的传统模式,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不同需求,在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使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有了新的突破。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培训模式。学校分别与区内外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订单”培养关系,每年对口为他们培养输出培训学员。“订单班”通过文化知识测试和面试的方法,面向农村公开选拔学员;为适应企业需求,在校企双方反复研究后确定“订单班”专业开设方向;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企业用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并根据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校确定了阶段教学目标,以考核促学习,理论考核在学校进行,技能考核在企业进行。针对本地青年农民想走出去务工又没有技术和门路的实情,学校及时扩大了“订单”培养的规模,面向青年农民开展了各类短期务工培训,2005年,学校就为武汉阳逻开发区、武汉东湖开发区、广州锻造一厂、海尔集团、深圳金洋电子厂、东莞昆盈电脑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62人。
三、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为了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打好基础、注重技能、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设立技能含量高、培训时间较长、就业稳定、收入较高的微机、电子电工、钳工、数控机床等专业。为提高培训效果,我校将教学过程分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习实践三大模块;为了提高学员的技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增加了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聘用选拔“双师型”教师任教;先后投资近400万元,加大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完善和新建了微机、财会、语音、电子、电工、农学、钳工、数控等实习基地和多媒体教学中心。构建了“基础平台+能力模块+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多能的新课程体系。在教学上,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我们鼓励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多学技能,拿到多证。这些,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了平台,大大提高了学员就业和应变的能力。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我们树立了“服务型职业教育”的理念。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积极争取企业支持,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搞专题讲座,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学习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根据企业的要求编写教材等,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岗前培训。这些措施,为学员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使学校生源充足、年年爆满。
搞好就业服务是我们保证毕业学员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为了搞好学员就业工作,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以“长、稳、高”为服务宗旨,人员常年活动在各工厂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掌握企业动向,研究用人市场,预测就业趋势。以企业用人作为办学的风向标。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学校与全国30多个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定向培养关系,扩大了就业范围,拓宽了就业渠道,开辟了新的就业市场。学校还建立了就业咨询室和人才测评室,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就业系列报告会,对学生就业进行经常性的系统指导和服务。
我校在校学生和短期培训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较为困难,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上级有关件精神,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特别在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方面,我校在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的领导下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中央制定的资金办法进行管理,建立了培训台帐、农民转移就业台帐、财政补助台帐。按武汉市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降低学员的培训费,减轻农民负担。如: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计划每个学员每期收培训费250元,实际收取培训费100元,其中20元是书本费;使农民在培训阶段就得到了实惠,有力的推动了培训工作的发展;对特困生,学校制定了学费减免政策,减免率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6%,减免幅度为50%一100%;对新洲区7个老区和贫困街镇的特困学生,实行学费全免。此外,学校还为特困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适当发给津贴,帮助他们解决在校就读的生活费用。
在市区教育局的支持和领导下,我校做到了“七个落实”,即落实培训对象、落实培训基地、落实培训专业、落实培训时间、落实培训形式、落实工作制度和落实培训经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转移培训活动:一是对全区初中特困毕业生进行全免费培训,今年五月培训了83人,学校培训后积极联系,免费推荐就业,使这些学生都在沿海地区找到理想的工作。左文涛,来自新洲东部山区,家庭贫困,学校对他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目前,他在企业工作得心应手,月薪达到1500多元;二是有偿培训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利用校内较为先进的实训设施,积极开展钳工技术培训、电焊技术培训、机械加工技术培训、计算机培训和电子电工培训,这些被培训学员大部分都在武汉、深圳和广东等地找到了工作。2004年3月,汪集街贫困子女陈亮来我校学习机械加工技术,3个月后被安置到广州锻造一厂从事车工工作,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今年,他又介绍他堂弟陈雷来我校学习车工技术,目前已在广州锻造一厂工作了近半年,月工资也在1400元以上。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联合办学的优势,开展了工程机械驾驶培训活动,今年以来,共培训学员343人,经过培训的学员全部被推荐就业,很多学员月薪高达两三千元。来自陕西的袁勇、袁钢和谢辉军兄弟三人到武汉两年,仅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今年春节后,他们从报纸上得知我校联办学校武汉市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学校的情况后,特向朋友借钱来校学习挖掘机操作,结业后,由学校推荐,兄弟三人在武汉就业,月工资达1500元,现在兄弟三人已去杭州工作,月收入都达到3600元以上。
我校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大批农民子弟在广东、深圳、珠海、武汉等地就业。一人就业,一家脱贫,外出就业,抱财回家。据不完全统计,就业的毕业生和短训学员将近千万元人民币带回了老家,作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注入资金,有效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00六年五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