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希望之火 架设关爱桥梁
——新洲区2006年希望工程综述
希望工程,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公益事业,也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面旗帜。它所倡导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时代新风,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团区委是新洲区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一年来,团区委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拓展筹资渠道,严格规范管理,在推进希望工程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一是希望工程常规救助再创佳绩
今年春、秋两季,共在8所希望小学定点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小学生85名,发放“希望工程助学金”8400元;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19名,发放“希望之星奖学金”8550元。
二是希望小学援建工作捷报频传
截止12月,“新洲区仁爱希望小学”和“武汉林中阳希望小学”已先后竣工,并到位援建资金20万元,余额待《竣工报告》和《资金审计报告》验收合格后,即可拨付。8月至10月,团区委积极协调,争取将徐古镇马岗小学列入全市希望小学援建范围,并已争取到区发改委立项,预计可争取到市、区援建资金65万元。据了解,同年度在一个区援建3所希望小学,在全市尚属首例。
三是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成绩斐然
6月中旬以来,团区委结合新洲“教育强区”的实际,积极争取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采取六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启动了“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确保“上线贫困大学生上得起学”:一是上级救助。截止目前,共争取“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受助生指标13名,每人一次性救助4000元,共计援助资金5.2万元;二是媒体救助。利用工作平台和网络优势,与《武汉晚报》“扶助行动”栏目联系,协力办好“寻访贫困大学新生”和“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公益活动,多次邀请“武汉寻访团”知名记者喻敏、姚笑等来新洲,深入贫困大学生家中进行采访,并先后刊载了周源、杨振、李亚辉、姜瑶瑶、姜璨璨、黄能等贫困大学新生的家庭境况和求学际遇,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8月底,已经收到各种爱心资助逾1.8万元;三是社会救助。充分挖掘优秀青年典型的爱心资源,争取到回乡创业的青年企业家——重庆恒业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加喜先生支持,他慷慨解囊,对各街镇、社区的20名贫困大学新生进行了救助,每人一次性救助2000元,救助资金共计4万元;四是特殊救助。7月21日,团区委收到信访局《关于解决信访人蔡汉平女儿蔡创大学学费的交办单》(新访交字[2006]86号);8月17日,区委督查室又转来《关于救助李集街白血病患者李雄的批示件》,虽经调查核实,此二人均不符合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救助条件,但团区委从维护信访稳定,共建和谐新洲的高度出发,特事特办,多方奔走,共为二人筹集到救助资金3000元;五是跟踪救助。为了保持工作连续性,不断提高救助实效,一年来,团区委积极跟踪救助高中阶段“希望之星奖学金”获得者,帮助区二中毕业生程静等优先获得了大学新生救助权,实际救助资金1500元;六是合作救助。团区委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举动与区扶贫办、区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信息沟通,有效避免了重复救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保障“每一名上线贫困大学生上得起学”。
成绩属于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充分利用希望工程良好的社会形象、完善的资助模式和健全的工作网络,继续加大筹资和助学力度,在倡导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新洲的伟大实践中做出共青团组织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