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青教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青教办的具体指导和各级青教组织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社会化动员、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推进、事业化发展”为工作推进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我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回顾全年,总结如下:
一、完善社会化动员方式,构建“大青教”资源整合体系
1、“大青教”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健全。
区青教办不断完善健全“大青教”的领导机构:一是调整充实区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将30个区属只能部门纳入到全区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中来,进一步健全了条结合、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二是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组织机构。区委书记兼人大主任张光清同志亲自出任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聘请陶宏开、莫洪宪等知名教授专业指导我区未保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关工委组织的育人优势。全区193个社区建有关工委组织,覆盖率达97%以上,各级关工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区青少年活动,形成关工委工作与青少年事务“共融、共享、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
2、青少年教育菜单式服务内容贴近实际。
区青教办按照供需结合的服务理念,努力实现青少年教育服务菜单化:一是开展“社区对话”活动。联合《楚天金报》,开展了“送你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职能部门与青少年代表对话交流活动。职能部门根据青少年个性化需求现场解答承诺,实行“菜单式服务”,十项承诺,件件有回音,件件抓落实,为全区广大青少年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省市媒体纷纷作了报道;二是组织“社区直通车”活动。提供了文艺节目、少儿图书、网络安全、科普教育、心理咨询、爱心家教、文体活动、安全健康、文明礼仪、维权网络等十进社区服务,满足了青少年的不同需求。
3、青少年活动参与方式灵活多样。
区青教办广辟渠道,让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一是采用“网上招募”方式。我们在高校的BBS上,发出招募义务家教志愿服务者的帖子,短短半天时间,就有300多名大学生踊跃报名;二是采用学校选拔的方式。通过学校进行宣传、选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如市长奖励计划试点活动,我们通过首义路小学、中山路小学、实验小学、水陆街小学、保安街小学、中华路小学等六所学校选拔了120名小学生参加;三是自主报名方式。寒、暑两假组织开展各种青少年教育活动,近万名青少年自觉到各社区青少年学校报名,参加社区青少年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二、创新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武昌青教”特色工作品牌
1、假期系列活动项目彰显武昌特色。
寒假,区青教办组织了“暖冬武昌”系列活动:从感恩社会、和谐家庭、励志校园三个层面分别组织了“暖冬武昌·感动江城”人物寻访、“暖冬武昌·亲子协作”欢乐PK赛、“暖冬武昌·励志课堂”学子成长论坛系列活动150余次,吸引近6万青少年学生、家长参加;暑假,取青教办开展了“缤纷夏日之旅·青少年社区服务直通车”系列活动: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安全自护意识三个方面分别开展了“红色信念”、“体验文明”、“健康安全”缤纷夏日之旅系列活动,组织社区直通车系列活动,区青教办共向社区图书室捐赠图书2000余册、安全教育光碟10套(100碟)、开展各类活动200余次,受益青少年达10万余人。
2、“希望之星”构筑新型救助体系。
区青教办通过向青教成员单位募集、社会助学基金捐助、新闻媒体互动等社会化运作方式,筹集资金98987余元,对全区115名优困中小学生和农民工子女进行资助。在捐资助学的基础之上,变过去单一的“输血”助学方式为“造血”助学模式,构建了集物质资助、精神鼓励、意志磨炼、专业辅导为一体的新型救助体系。今年,我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低保户子女学费全免救助行动,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强烈反响。
3、“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工作项目走向全国。
关心下一代工作今年再上新台阶。7月7日,武汉市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工作现场会在武昌隆重召开,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闵振环亲临现场,充分肯定了我区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工作,中关工委简报和省市关工委简报全文转发了我区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工作的经验。
4、青少年市长奖励计划全球接轨。
作为武汉·中国市长奖励计划的试点城区,武昌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区青教办组织300余名青少年开展了为期16天的技能培训、公益服务、户外拓展训练活动,所需费用13470元全部由政府出资,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青少年教育新模式,并受到团中央、团市委的高度评价。12月14——17日,团区委李先勇副书记赴京参加亚太地区青少年市长奖励计划研讨会,向亚太国家介绍了我区开展此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一致好评。
5、“一街一品”特色项目初现成效。
在区青教办的指导下,各街青教干部结合本地区特点,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逐渐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街道工作品牌,如:中南路街“老少共建”、水果湖街“爱心助成长”工作室、粮道街“爱国主义教育”、徐家棚街“高校与社区共建”、杨园街“问题青少年帮教”、首义路街“爱心驿站”、中华路街“魏奶奶热线”、紫阳街“社区广场文化节”、黄鹤楼街“黄鹤文化课堂”、白沙洲街“青少年成长课堂”、积玉桥街“寻纺记”活动、南湖街“社区英语角”、珞珈山街“青少年科普活动”、石洞街“国防教育”等。这些品牌的树立,有力的带动了街道青教工作的特色发展,使我区的青教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三、探索专业化推进思路,破解青少年社会事务工作难题
1、青少年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区青教办加强青少年理论研究工作,深入分析青少年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我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前瞻性:一是加强摸底调研工作。对全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盘点,目前,全区拥有区级青少年宫1所,占地面积11255平方米,建有美术、书法等室内培训活动室,拥有正式职工4人。街道、社区建设和辖区内的青少年图书馆、文化室、社区活动场所等各类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场所205个,面积约105500平方米。其中,各类大型省、市级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纪念馆7所,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5个。对全区问题青少年构成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目前,我区有问题青少年83人,分布在10条街道,年龄集中在13——16岁,多表现为辍学、擂肥、沉迷于网络、游戏机;二是突出课题研究。针对如何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工作,开展了“关于提升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的理论思考”课题研究,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情况调查及建议”课题研究,针对当前青少年孝亲敬老意识和行动缺失的现状,实施了“关于青少年孝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课题研究。
2、青少年事务专业团队蓬勃发展。
遵循专业团队做专业事的理念,区青教办努力推进青少年事务专业团队的工作:一是成立武昌区青少年事务专家顾问团。聘请陶宏开、莫洪宪、蒋自立等知名专家、教授对我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拿博把脉、出谋划策;二是组建青少年教育专业团队。采取面向社会公开纳贤的方式,先后组建了武昌区青少年健康心理辅导团、义务家教服务团、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团、法律援助团等五个专业团队,分布在各街道、社区对青少年进行结对服务,开展团体心理讲座85次、个案辅导200余次、义务家教辅导近千次,近万青少年受益。其中,武昌区青少年健康心理辅导团的工作被《楚天都市报》“心理新闻”专栏连续多天报道。
3、青少年维权网络纵深发展。
区青教办加大青少年维权网络建设,形成以区、街维权中心为枢纽、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终端的维权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区青教办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实施闲散青少年帮教工作。以杨园街为试点,联合武汉大学法学系、武汉大学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成立武昌区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团,对辖区闲散青少年进行专业帮教;二是开展青少年维权岗进校园活动。以九中、十中为试点,组织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者为两所学校学生提供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健康心理咨询、义务家教辅导、贫困生资助等相关服务,深受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好评。
四、强化事业化发展方向,提升青少年教育事业整体水平
1、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扎实推进。
区青教办在扎实开展全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情况调研基础上,努力推进校外教育阵地的建设工作:一是推进区青少年宫的易址重建工作。选定原武昌区儿童公园重建武昌区青少年宫,现区青少年宫重建工作正按计划进行;二是进行“青年空间”试点工作。在水果湖街、中南路街、南湖街、积玉桥街开展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在积玉桥街建设社区现代青少年活动阵地;三是大力加强“社区青少年学校”品牌化建设。形成了中南路小龟山社区“小小门栋长”、杨园街变电社区“社区第二课堂”、粮道街小东门社区“寄养家庭”等一大批社区青少年学校品牌。其中,中南路街小龟山社区青少年学校被评为“武汉市优秀社区青少年示范学校”、杨园街、中南路街、中华路街、水果湖街、首义路街的10所“社区青少年学校”被评为“武汉市社区青少年学校示范校”、徐家棚街、积玉桥街、南湖街等街道的20所“社区青少年学校”被评为“武昌区社区青少年学校示范校”;四是大力整合全区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红星教育基地、东湖、游泳池、电影院等社会资源,组织青少年开展义务劳动、户外拓展训练、革命电影展映等活动130余次,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近万人。
2、青少年教育经费稳步提升。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我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在经费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保证基本办公经费的前提下,区委、区政府从青教、未保委、少工委、关工委四个工作领域逐年加大经费的投入,今年,区青教办工作经费达到近30万元,有力的保证全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青教干部队伍进一步巩固加强。
区青教办一直注重加强青教干部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不断加大对街青教干部的培训力度。一年来开办各类培训辅导班10余期,并以此为平台让街青教干部不断学习当代青教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提升我区青教干部的理论水平、奉献精神和工作能力;二是充实青教工作队伍。区青教办组织教育、心理、法律等三个类别的专家、教授25人充实到青教工作队伍中,加强青教队伍力量,提升我区青教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逐渐体系化。
区青教办着力打造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模式:一是完善联席会议制。召开学校、街道、专业心理辅导师联席会议11次,共同探讨青少年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二是构建街校工作网络。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负责同志、街青教干部、学校所在社区负责同志、心理辅导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三是强化青少年健康心理辅导工作。为每条街道配备2——3名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本街道青少年的健康心理辅导工作;四是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对青少年家长进行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辅导。
回顾一年的工作,区青教办积极落实上级领导的各项要求,结合我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主动、扎实的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不小成绩。明年,区青教办将再接再励,努力推动我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武昌区青少年教育办公室
200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