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武昌区建设新村社区申报区级“青少年示范学校”汇 报 材 料

来源:武昌区 更新时间:2006-12-25

建设新村社区地处武昌杨园,环境优雅、清新。辖区面积095万平方米,现有住房108栋,常住居民2839户,常住人口8439人,流动人口68人,社区未成年人人数276人。2001年元月社区成立青少年学校,五年来,社区在上级领导的领导关怀下,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努力,开拓创新,社区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做了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

社区青少年工作已纳入社区居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教学阵地、教学牌子、教学机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管理制度、教学效果和资金保证,同时也纳入了杨园街社区年度工作考核中,青少年教育工作一直由具有丰富党政工作经验的书记王望菊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由经验丰富的吴晓慧同志组织实施,在王书记的带领下,社区群干齐抓共管,使社区青少年工作始终走在杨园地区各社区青少年工作建设的前列,今年社区共青团工作正式运作起来,成立了团支部,配备了年轻的团支部书记,共同参与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建设工作,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理工大学、铁四院中学青年志愿者携手共建和谐社区,暨社区青少年工作,为社区青少年工作增添了新的血液。

2、一流的设施建设

社区有一面积160平方米的二层办公独楼,两间多功能活动室,面积计80平方米,宽敞明亮。办公设备齐全,有三台“奔4”电脑,打印机、电话、电视、数码相机、DCD,活动广场800多平方米,建休闲场地2个,乒乓球台4个,篮球场、羽毛球场,安装健身器材三处,计21件,让社区青少年拥有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社区新建不锈钢宣传橱窗8板;社区图书室、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文体活动室、卫生保健等均有尽有,设施齐全。

3、师资队伍稳定

社区有一支常年活跃于青少年工作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社区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共驻共建单位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辖区民警、交警,专业教师队伍等等,足以胜任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

二、开展特色活动,措施、工作效果

1、充分利用社区宣传专栏,有效占领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讲话精神的学习,开展了普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武汉市市民“十不”行为规范》、交通安全、防火、防盗教育及法律知识科学常识教育,教育的主旨是青少年基本素质的提高。

2、从参观学习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今年724日,组织辖区30多名中小学生参观了新建的江滩,即丰富了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开阔了视野,领略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3、今年暑期,714日,通过组织社区青少年参加杨园街“摸拟拍卖”心理咨询探视活动,用“心”与青少年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怎样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20067月,组织社区中小学生参加杨园街举办的“让青少年在暑假期间也能拒绝网吧”签名活动。从家庭源头上堵住“黄、赌、毒”的滋生地,构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生存环境,同时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互联网、使用互联网。

5、在寓教于乐中让青少年接受教育。今年815日,邀请专业培训人员吴小慧、罗燕春为社区22名青少年举办专场“青少年青春健康项目培训”讲座,加强青少年防爱滋教育,为达到活动效果,社区开动脑筋,穿插了有奖互动答题活动,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体验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

6、强调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成立社区红领巾护绿小分队的时候,有意让较为顽皮的青少年担任队长,充分调动这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榜样的示范作用约束他们的行为。

7、利用社区图书阅览室几千册图书,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避暑纳凉的好场所,又拓展了他们课外知识面,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8、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把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请进来,协同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1021日,开展了为社区特困学生“一对一”义务家教活动,此活动有长期发生态势。

9、关注社区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本着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的原则,他们的子女享有同样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成才权等合法权益,每次组织活动,我们都有意邀请流动子女参加,令他们的家长非常感动。

社区青少年各类活动,利用青教活动展板定期向居民汇报展出,做到寒暑假期行动上脚踏实地,内容上丰富多彩,主题上突出鲜明,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让青少年真正体验了社区青少年学校是他们最好的课外大课堂。快乐、健康有益的社区生活,拉近了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青少年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小手拉大手”,由学生引线,搭起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增强了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