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区各级关工委组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关工委的大力指导下,紧扣“育人、关爱、服务”的工作主题,坚持“巩固、创新、活跃”的工作理念,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做文章,在服务青少年上出实招,在夯实组织上强措施,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创新载体,青少年教育工作成效突出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发挥黄陂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及驻军资源多的优势,组织1000名青少年和区双拥办、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共同举办了以“学先烈,知传统,话荣辱”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周启动仪式暨青少年学习“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将革命传统教育周、国防知识教育、双拥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市关工委副主任杨向玲、团市委书记徐晓亲自参与此次活动,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以传统文化精华为底蕴,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擦亮木兰、“二程”、盘龙三张文化名片,结合青少年需求,挖掘形成“爱乡、诚信、尊师、重学”的文化内核,对青少年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依托社区青少年学校,暑期在前川地区广泛开展了“小时候,我在社区听老爷爷讲故事”活动,邀请原文化馆馆长黎世炎将黄陂传统文化中“忠孝勇节”、“尊师重教”、“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神,通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程颐、程颢“鲁台望道”、“程门立雪”的相关典故,对青少年进行通俗的讲解,使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现在,由“五老”人士成立的传统文化宣讲团,不但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宣讲,而且扩大到社区居民,使社区广大居民对黄陂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得到了熏陶。
以社区体验教育为途径,深化青少年和谐意识。以“老少共建和谐社区”为载体,采取以老带小,老少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方式,开展了以家庭为细胞,创建和谐家庭;以楼栋为单元,创建和谐楼栋;以文化为内涵,创建和谐园地;以增强社区意识为归属,开展献爱心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增强和谐意识和责任意识,亲自体验和谐行动,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其工作经验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上作了交流,龙潭社区还被评为全市“老少共建文明示范社区”。
二、强化服务,青少年帮扶工作反响良好
关爱资助贫困学生。通过争取市关工委支持、优秀青年典型赞助和区关工委老同志捐款等方式,筹集爱心资金3.9万元,资助贫困生117名就学。区关工委顾问魏淑康在连续14年捐资助学的基础上,2006年再次捐款1万元,资助社区贫困青少年就学,其事迹被《武汉晚报》作了报道,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聚集服务农村青少年。组织区农业局、中百仓储等部门和各级青少年文明号共同开展了“老少共建新农村”暨重阳节敬老活动,深入姚集车站村慰问孤寡老人、赠送农物资、建立青年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和留守儿童学校,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余热,为农村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发挥部分老同志特长优势,成立农村青年科技服务团,对农村青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村青年走上科技致富路。武湖农场教师陈咏祥发挥专长,辅导了30多名农工搞茶树菇种植,在当地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经济的致富路子。
结对帮助问题青少年。初步建立了黄陂区未成年人闲散登记表、黄陂区问题青少年调查表,有针对性地组织老同志开展相关帮扶援助活动。区电力局、区教育局关工委组织本系统部分老同志义务担当网吧义务监督员,重点对长期上网的未成人进行劝阻,取得较好的效果。区检察院关工委对罗汉街失足少年刘某不予刑事处罚并跟踪帮教取得良好效果后,联合有关单位在罗汉中学创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试点学校,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小环境,促进了一批问题少年的转化。
三、夯实基础,关工委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就近就地的原则,紧抓组织建设不放松,使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关工委机构共有17个,参与下一代工作老同志达到120多人。初步建成了区、乡(街)、社区三级关工委组织网络,基本将原区(县)、乡镇离退休老领导、热心关心下一代事业的老同志和方方面面的负责同志网罗进来,形成了老同志为主体、部门支持配合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格局。2006年,区关工委在调整充实领导班子、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又专门调配办公室,相继开展了“老少共建和谐社区”、“老少共建新农村”暨重阳节敬老、关工委老同志参观三里桥千亩渔场等活动,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呈现整体活跃的良好局面。
肯定全区2006年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关工委组织建设滞后,影响不大;少数地方关心下一代工作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手段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城乡工作发展不平稀,总体工作不很活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