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2006年希望工程综述
希望工程,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面旗帜。它倡导的是爱心和奉献,其强大支柱是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厚爱。希望工程在捐受方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它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和善意,体现的是当今崭新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它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植了新的生长点,已经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公益项目之一。
团区委、区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设在团区委)是新洲区“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2006年以来,团区委、区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通过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拓展筹资渠道,严格规范管理,在“希望工程助学金”的发放、“希望之星奖学金”的评选、“希望小学”的援建,特别是在“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方面谋而后动,抢占先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和成绩。
2006年春、秋两季定点资助我区“8所希望小学”85名贫困中、小学生,发放“希望工程助学金”8400元,通过申报评选资助19名贫困高中生,发放“希望之星奖学金”8550元。
2006年4月9日、6月20日,团区委分别成功筹备、举行了“新洲区仁爱希望小学开工仪式”和“武汉林中阳希望小学竣工仪式”,争取援建“仁爱希望小学”的第一笔资金10万元已于8月底到帐;援建“林中阳希望小学”的前期款项5万元已于5月间拨付到位,待《竣工报告》验收合格,剩余5万元援建款即可付毕。2006年8月—10月,团区委积极协调,争取徐古镇马岗小学列入全市希望小学援建序列,并已争取区发改委立项,初步估计可争取到市、区65万元希望工程援建资金。
从6月中旬开始,团区委便开始谋划实施“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从六个方面确保“上线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一是上级救助。与市青基金会联手共同打造市区两级“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 9月上旬,共争取救助“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受助生指标14名,截止10月下旬,实际救助9人,每人一次性救助4000元,共计援助资金3万6千元;
二是媒体救助。与《武汉晚报》“扶助行动”栏目协力办好“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公益活动,7月中下旬,与市青基会一起联系“寻访贫困大学新生行动”“武汉寻访团”知名记者姚笑前往我区深入到6名贫困大学生家中进行“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截止8月底,“扶助行动”栏目先后刊载了“周源”(后实际救助8千) “杨振”(后实际救助2千) “李亚辉”(后实际救助3千)“姜瑶瑶”“姜璨璨” “黄能”(实际救助5千)几名贫困大学新生的家庭境况和求学际遇,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根据实际接对捐赠的情况予以了救助;
三是社会救助。积极寻求救助伙伴,争取到阳逻一回乡创业爱心企业家——重庆恒业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加喜先生对街镇、社区20名贫困大学新生进行救助,每人一次性救助2000元,共计救助资金4万元;
四是定点救助。7月21日,团区委收到信访局新访交字[2006]86号信访事项交办单,根据苏区长批示意见,转请团区委协调解决信访人蔡汉平女儿蔡创大学学费,先后派专人深入到蔡创毕业学校、居住地调查实情,调查结果显示,蔡创家庭确系特困,高考成绩业已过二类艺术本科,但其不符合市青基会救助条件,即救助对象必须是一本考生,团区委从维护信访稳定角度出发,特事特办,为其专门联系一企业家对其进行定点救助,救助资金2000元;
五是续效救助。历年来,高中阶段“希望之星奖学金”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即为了体现救助的成效,通常情况下,正处于“希望之星奖学金”救助状态下的高中贫困生,下一年的“希望之星奖学金”具有优先评选权,并且在其高中毕业时,优先享有大学新生救助权,今年区二中毕业生程静便是属于这种情况,团区委通过市青基会渠道对她予以了救助,实际救助资金1500元。
六是合作救助。救助贫困大学新生,不让一个寒门学子因贫困而阻挡了求知的热情,团区委积极借鉴往年的经验和教训,举动和区扶贫办适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在相互避免重复救助中合力高擎“为了新洲贫困大学生的明天”这面续救人才的大旗,尽力保障“每一名上线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2006年是团区委、区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克难奋进、成绩斐然的一年,我区贫困生常规救助在面上进一步扩大,“希望之星奖学金”的评选进一步规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同年度在一个区争取援建3所希望小学在全市尚属首例,这些,都为我区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成绩属于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扬长避短,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展示共青团组织优势,在构建和谐新洲的伟大实践中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新的贡献,谱写出更加宏伟壮丽的青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