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武昌区委自2004年以来,大力推进城市青年中心试点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创建,全区基本实现青年中心全覆盖,截止目前,共建成青年中心14个,形成了依托洪山体育馆突出运动休闲特色的中南路街青年中心、依托省图书馆定格读书文化品味的首义路街青年中心、依托胭脂山衣坊彰显霓裳风情魅力的粮道街青年中心等一批各具特色、各具功能的青年之家和青年乐园,初步形成了“一街一品”的青年中心创建格局。基本做法如下:
一、 突出资源整合 ,实现组织的有效覆盖
为使青年中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团区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坚持把青年中心建设和党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使青年中心建设根植于武昌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之上,争取到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整合了行政资源;二是号召各级团组织、青联单位参与中心建设与管理,共同推动中心建设,整合了团内资源;三是与相关单位共同合作开发,实现阵地、信息、人力等资源共享,整合了社会资源。
一是依托行政资源型。众所周知,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投入是建设青年中心的重中之重。团区委以强化认识为先导,以调研论证为切入点,确立了各街道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打造不同模式的青年中心。武昌区是距今有178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团区委紧密结合区位区情,以青年中心建设促进特点文化街区建设的思路赢得了街道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徐家棚街徐东古玩城青年中心、粮道街胭脂山衣坊青年中心均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典范。徐家棚街利用辖区徐东古玩城(一种特定的文化行业)良好的规划拓展空间,浓厚的文化底蕴优势,联合徐东古玩城组建了以古玩爱好为载体,以青年交友为目的的徐东古玩城青年中心;粮道街利用年轻人追求时尚和追求充满个性魅力的自我的要求,依托辖区胭脂山衣坊成立了为青年人搭建一个交流服饰爱好和心得平台的青年中心。目前,团区委经常引导性的组织团员青年特别是青年中心会员积极参与脂胭山衣坊服饰文化街、徐东古玩城休闲文化街区的打造,使青年中心建设成为胭脂山衣坊、徐东古玩城打造市场知名度,塑造开放、多元的品牌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区、街领导和商家的一致好评。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脂胭山衣坊青年中心的青年们以一台精彩的服饰文化节目庆祝衣坊成立一周年;06年10月,首届中部六省文博会期间,徐东古玩城青年中心的青年志愿者们以满腔的热情、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
二是依托团内资源型。团组织是青年中心建设中的第一推动力,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各级团组织扮演好“核心”角色、“互动”角色和“服务”角色,青年中心才能真正成为服务青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青年乐园。武昌区有直属团组织32家,青联单位约百家,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项目,不贪多求全,只从几项贴近青年需求的事情做起,滚动发展,体现特色,逐步拓宽工作领域。如“友之友”青年中心是我们依托中铁十一局团委建立的单身青年交友沙龙,中铁十一局是05年落户武昌的500强大企业,由于施工性质,职工婚恋问题难以解决,在和十一局团委沟通后,我们建立了“友之友”青年中心,该中心举办的“青春手拉手联谊会”大受青年欢迎,联谊会通过多个环节的游戏互动,使男女嘉宾增强了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借助团内资源来建设青年中心,可以实现共青团组织、工作和阵地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三是依托社会资源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多方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服务阵地。在建设中南青年中心的过程中,团区委广泛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资源,经过长达半年的市场调查和谈判运作,最终与湖北英东游泳跳水馆、省外文书店、广州军区文化站、巴山夜雨、葡国城堡、鑫华园酒楼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信誉较好的知名单位和企业签订了加盟协议,这些单位作为中南青年中心的首批会员单位不仅为武昌青年中心的个人会员,还为全市武汉青年卡的会员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中南青年中心通过加盟的方式,借用加盟单位的现有资源、服务网络、服务项目为会员服务,实现加盟单位、青年中心、会员之间的“多赢”格局。
二、精心设置项目,满足青年的多元需求
探索一系列适应青年需求、看得见、模得着、得实惠的服务项目,是青年中心能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青年中心是自治组织,主体是广大青年,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充分尊重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的首创精神。让青年以主人翁的身份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既自助,又互助,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一是文化型。首义路街以湖北省图书馆为依托,以“精英讲坛”活动为主线,成立“爱书人”青年中心,中心建立书友会,定期开展文化沙龙、大型讲座等活动,通过读书活动传递信任、传播文明、分享知识。徐家棚街徐东古玩城青年中心针对会员的兴趣爱好,定期开展以古玩鉴赏、古玩品评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心建设成为服务青年学习生活工作和倡导先进文化的新型平台。
二是运动型。水果湖街引入眼下最为时尚的奥运概念, 依托体现健身中心成立以运动沙龙为载体、以青年交友为目的的“我们的2008”青年中心,青年只要自主加入并交纳一定会费,可经常参与青年中心组织的健身沙龙、交友活动,中心计划每周举行会员及非会员均可参与的趣味健康挑战赛,每年举办一届“我们的2008”运动会,并计划在2008年将这一由青年中心会员参与的运动会推至最高潮。“蓝天碧水”青年中心以户外运动为主题,定期组织会员去开展户外休闲及野外生存拓展训练,2005年9月该中心举办的首届武昌地区户外运动邀请赛,吸引了区内16家单位的百余名青年的积极参与,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是服务型。“心晴”青年中心是团区委依托一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区内青少年提供无偿心理疏导的社工组织。2006年它采取对口联系、签订协议的方式深入街道、社区、学校进行讲座、个案辅导,近1000人接受了专业咨询辅导,成功解决了24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是网络型。“我的e家”是我区为适应青少年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在网上建立的虚拟青年中心,中心可以借助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网络宣传、网上公益活动、网上交友、网上希望工程救助、网上爱心拍卖等活动。下一步团区委还将依托网络这一无限空间,开展文化类、运动类、旅游类、事业类等活动,为青年交友、休闲娱乐、就业创业提供新的平台,满足青少年相互联系、交流的需求。
可以肯定的说,这些青年中心都较好地切合了时下年轻人的个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社区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三、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规范组织体系。组织是青年中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青年中心在本质上是基层青年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因此,团区委明确了以团的领导为核心,团组织为第一推动力,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的组织构架,实现扁平化管理,更便于青年的民主参与和自治管理。青年中心理事长一般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秘书长由团工委书记担任,理事会成员是由民主推荐产生的会员代表、加盟商家代表及团工委委员共同组成,负责青年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青年中心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定期进行通报。通过实施理事会制度使青年中心形成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好格局。在徐东古玩城青年中心组建过程中,实现了由徐东古玩城管理中心、加盟商户代表、各协会代表、徐家棚街四部分共同组成的理事会格局。正是由于这些有较高威望、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店主加盟,保障了中心能够定期按照不同主题展示其收藏精品,培育具有较高水准的沙龙活动。
二是合理设置项目。项目是青年中心提供服务的主要形式。在创建过程中,团区委逐步确立了以规范化、社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以团内项目为主打,紧紧围绕青年在学习成才、创业就业、生活娱乐、身心发展、维护权益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为青年提供菜单式服务,努力把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青少年维权等团的各项落实到基层的工作延伸至青年中心,促进基层工作的良性发展。按照“政府委托、中心承办”的方式,积极探索将街道及政府有关部门涉及到青年的服务项目放在青年中心予以实施。二是以自主项目为重点,指导各青年中心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开发符合实际又各具特色的工作项目,吸引青少年的广泛参与,增强青年中心的服务功能。
三是完善管理队伍。目前,武昌区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街道团工委书记为核心,以社区团支部书记和青年中心负责人为骨干、志愿者为补充的管理队伍构成模式。2006年以来,我区非常注重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优势和工作热情,使青年中心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研究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为青年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后备了一支较为长期、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实践,青年中心创建工作为我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增添了亮色,同时拓展了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空间;既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提供了组织和阵地依托,又加强了基层的青年组织建设,青年中心正日趋成为我区服务青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有效载体和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