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农业工作呈现五新特点
来源:黄陂区
更新时间:2007-05-14
今年,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正规化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家园建设创建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呈现出五个新特点,农业工作出现了多年来未有的好势头。
一、高起点勾画新蓝图。年前,我们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科学规划与突出特色,实事求是与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与务求实效的原则,组织专门力量制定规划。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发动广大农民参与,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并反复进行科学论证,使规划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全区编制完成了三个层面的建设规划:即《黄陂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全区“十一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104个创建村农民致富产业规划。通过规划的科学制定,解决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建设时序等重大问题。在发展定位上,我们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基础条件、资源潜力,根据现有的产业条件来不断完善、续建,既立足现有基础,又有更高追求。在功能布局上,注重自然湾、中心村、中心镇三级规划的衔接,实现功能互补。同时注意体现个性特色,在支柱产业、建筑风格、自然生态上不强求一律,鼓励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在建设时序上,强化规划的法定原则,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分阶段,量力而行,解决急需,不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效益。坚持先编规划后建设,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发展。
二、高标准建设新样板。坚持把培育支柱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突破口,确定了“产业支撑、基地依托、龙头带动、集约发展、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引导全区围绕“八大产业”开展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在优化提升传统粮食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健康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形成了一批依托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板块。新建7000亩正规化芦笋生产基地板块;2万亩正规化茶叶生产基地板块和5万亩优质稻虾共生水产养殖基地板块;建立形成了万亩水稻制种业板块;2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板块。这些板块都有集约化农业生产基地、有龙头企业带动、有核心生产区域,成为依托农业产业建设新农村的示范和样板。
三、高投入打造新产业。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客观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今年,区委、区政府制定与财政增长相一致的助农、扶农政策,将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区级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土地收益金切块20%用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科技三项经费60%定向用于农业。整合使用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重点将交通、水利、广电、农业、社保、林业、文化、教育、卫生等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政策和项目资源优先向新农村建设创建村引导,对项目和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形成政策支持的集约效应。07年,全区将组织各方面的项目资金达3.4亿元用于“三农”,比上年增加78.9%。安排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达6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达1.2亿元,用于农业科技的由10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以上,用于农村家园建设的达1亿元以上。这些资金的投入,促进了芦笋基地的快速发展,茶叶基地的快速形成,小龙虾基地的快速扩张,种业基地的快速推进。
四、高质量培育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坚持“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方向,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扩大补贴标准,延伸培训网络,培训一批农村急需的适用型人才,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实施好“雨露计划”,扶助1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使他们成为素质较高的务工型人才,改变目前农民工“脏、重、险、低”的就业状况,并为农民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法律援助服务,使“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真正成为滋润人民心田的“治愚、治穷、治本”的阳光雨露。同时,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一批农村种养专业大户,科技示范大户,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带头人。
五、高保障实现新突破。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和服务保证。一方面在工作导向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上,定期调研、定期听取汇报,形成工作例会制。在工作格局上,建立区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力量集中到新农村建设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在工作措施上,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全区上下形成了同心谋划新农村建设,协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板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从开年起,我们就组织了送种子、订单、技术的“三送”活动,组织三大工作专班,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运作、商业参与、乡村联动的方式,大力推进优质稻板块发展,使优质稻核心板块达到10万亩以上。同时将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单、产品订单和农业政策性保单,向各个优势产业集中。目前,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15万亩, 2万农民接受了培训,中排公司和农户签定的优质稻订单达到4万多亩,新辰公司和王家河芦笋基地农户签定订单占新发展面积的60%以上,政府出资120万元,启动了种业、芦笋的政策性保险试点。除上之外,成了芦笋研究所和种业技术研究所,打破了站所间的格局,和乡镇“以钱养事”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紧密配合,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板块一个产业地组织、宣传、培训,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问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