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黄陂区10年“磨”一品牌 芦笋产业成助农增收“火车头”

来源:黄陂区 更新时间:2007-05-21

 近年来,黄陂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目前,全区已形成8大产业链,其中芦笋产业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源动力。
        芦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定植,15年受益,素有“食品黄金”之称。芦笋既是食品,又是药品,还是食品加工原料,在世界各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食用芦笋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黄陂区芦笋种植已发展到7000亩,建成了桃花、赵店、张河、双河、源泉等一批相对连片的板块基地。其中蔡店乡6000亩,已成为楚天芦笋第一乡。
        十年磨一剑,回顾芦笋种植的经历,农业局生产科长雷争峰颇有感概:“进入90年代,传统种植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农民增收出道的新的突破点。”
        1993年,黄陂姚集镇率先吃螃蟹,把芦笋作为调整结构的新探索。
        3年的探索实践,姚家镇由当初的引种试种扩大到5000亩的规模,亩平收入2400元。同年白笋罐头加工厂建成,其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国,年创产值300多万元。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可预见,至1995年下半年,粮价陡涨,加之企业经营不善,出口受挫等原因,芦笋价格陡跌,亩收入跌至几百元,给毫无思想准备的笋农当头一棒。”  
        1996年下半年,面对残酷的现实,笋农忍痛毁园,第一次调整以失败告终。
        痛定思痛,总结了调整的经验教训,姚集镇再次把发展芦笋作为调整结构的突破口。
        2001年在石桥等地示范种植300亩,翌年,春笋上市供不应求,政府乘势引进芦笋加工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芦笋生产基地,至2003年上半年,基地面积达3000多亩,亩收入达3000多元,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村民李玉德说:“2001年,我种植芦笋1.4亩,当年纯收入5837元。”
        当笋农还沉浸在调整带来的喜悦中时,一场突于其来的芦笋茎枯病给技术人员一个措手不及,笋农不知所措,承受力降至极限,一夜之间,昔日的创收园再次走向毁灭。
        两次调整的失败,留下的是深思与反省:发展芦笋,一靠科技推广,二靠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在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得走工业化道路。  
        2004年初,蔡店乡领导与区农业局干部一道,赴山东、江苏等地取经,引进人才,指导村民种植芦笋。区农业局派出10多名农艺师,乡政府集中10多名农学专业人员,与请来的两位专家一道,解决农民种植芦笋的技术问题。  
        2005年示范成功,亩平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最高亩平收入达到7000元。当年,全乡在示范带动下,发展基地面积5000亩,并引进新辰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芦笋加工厂。
        同年,新辰公司在蔡店乡建立了一个芦笋茶加工厂,从2005年开始投产,年生产芦笋茶4000公斤。2006后,在武湖农场征地50亩,投资5000万元建设芦笋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
        过去闻所未闻的芦笋茶、芦笋酒、芦笋干鲜菜,如今已在蔡店乡寻常百姓家飘香。芦笋嫩尖制成的一种芦笋茶在黄陂区问世,这种茶每公斤售价竟高达2000元!
        芦笋长好了,得销出去。市、区领导协调,市仓储配送中心、市蔬菜集团等企业纷纷援手;区里还在网上联系销售,拓宽销售渠道;蔡店乡领导两赴山东,引进泰安弘海食品厂来黄陂运销,把黄陂芦笋销往国内外,发展创汇农业。
        农民种植芦笋成效可观:桃花村1200亩春笋,每亩收入最高突破3500元,仅春笋一项,全村共增收100多万元。蔡店乡芦笋种植形势同样喜人:全乡种植面积达5500多亩,种植农户近5000户,遍布31个自然村。
        目前全区芦笋总生产面积达到7000亩,共出口速冻鲜笋60万斤,悄然兴起的芦笋产业已成为黄陂区的特色产业。
        “让芦笋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火车头’”, 区农业局王和平大力倡导种植芦笋,十一五期间,全区芦笋种植面积要达到3万亩,年新增产值8000万元,种植区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