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获金奖第一名后的思考

来源:洪山区 更新时间:2007-07-12

洪山区关工委主任 姚志恩

    武汉市洪山区老干部艺术团合唱团于2007年5月7日至11日赴澳门参加了“金莲花”国际合唱比赛,荣获老年组金奖第一名的殊荣。作为合唱团的一员,真是始料未及。为什么一个年龄最大、全是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团体能在群雄激战中夺魁呢?这决不是偶然碰运气,是我们团十多年来的积累,特别是近三年来刻苦训练,连续上了几个台阶的必然结果。正如评委指出的:你们演唱艺术上有胜人一筹的两大优点:一是声音罩住了,做到了高度和谐统一;二是作品内涵表达得不错,表达出歌曲丰富的情感,打动了听众的心弦。比赛结束后,王秀峰老师同全体团员进行了总结、分析获奖的原因。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团领导班子和指导老师能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决策和科学的运作

    洪山区老干部合唱团成立于1988年4月,是由爱好声乐的离退休干部、老教授、老专家等组成的一支业余团队。十九年来,合唱团经历了由“玩”到“学”、由“爱唱”到“会唱”、由“大齐唱”到“合唱”的漫长而又艰苦的渐进过程。要做到少走或不走弯路,能与时俱进,关键靠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正确决策。其中,有两条举措:一是有志气、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我们强调:玩要玩出品位、玩出水平;唱要唱得好听,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个团也像一个人一样,要自加压力,将压力变动力。我们坚信老年人有非常大的潜能,因为潜意识比表意识的力量大三万倍,关键靠人去挖掘。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团领导年年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配套措施,在团里形成一种“团结奋斗、追求精湛、勇攀高峰”的团队精神。大家认为,只要齐心拼搏,美梦都可以圆。二是制定和实践分步实施的计划和措施。2004年之前,合唱团面向社会、服务基层,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路,先后演唱400余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荣获过省、市比赛的金奖,有一定的基础。从2004年开始,我们请著名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省合唱协会会长王秀峰老师作艺术顾问和特邀指挥;请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林静白老师作声乐指导。合唱团并按“三年三大步”来运筹:2004年10月,我们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训练,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即到北戴河参加文化部主办、中国合唱协会协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六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比赛,荣获《北戴河杯》金奖。2005年,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水平和技能,花了七个月的准备,举办了《岁月如歌》专场合唱音乐会。通过16首中外经典歌曲的演唱,再现了这代人的成长过程,使观众产生了共鸣,深受感染。专家们称赞:这是一台不可多得完美的音乐会,你们团的水平上了几个台阶。2006年,为了再挖潜,并向国际赛进军,我团领导安排了一年的“战备提高”活动。除了参与少数重大纪庆活动外,集中精力,埋头苦干,创建新水平、塑造新品牌。进一步提高基本功,学唱一些难度较大的无伴奏歌曲和唱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中外优秀作品。年终的新年音乐会展示了新的风貌,水平又上了一个等级。有了这三大步的进步,2007年我们才敢于参加中国合唱协会和澳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举办的首届“金莲花”国际合唱节比赛。

    二、合唱团队伍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

    合唱团员平均年龄六十五岁,除了一名团员在职时去音乐学院进修过,都是一些热爱唱歌的业余爱好者。我们团的劣势是年龄大,声带老化、嗓门不行;非专业出身的业余爱好者基本功差或不过硬。我们团的优势有两条:一是大家十分认真、虚心、肯学。正因为是老年人,没有中青年人唱歌的“本钱”,要唱好歌只有靠科学的方法发音。所以,大家十分执着地学习,不厌其烦地苦练,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指教。包括老师板起面孔的批评、当众点名指出缺点,也没有半点反感,认为是老师的关爱、帮助,迅速纠正其不足,做到与老师配合默契。尤其是指导老师强调牢固树立合唱理念,要求高度统一,塑造“合而不同”的和谐音响。大家虚心学习高度统一的发声方法,严格做到控制性地唱歌,努力克制“自我表现”欲望,顾全大局,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与大家声音抱成一团,合到一块。二是成员们的文化水平高,阅历较广、理解能力强,能较好的领会和表现作品的内涵、风格和情感。音乐是听觉艺术,音响极为重要;赛歌又是表演给人们观看,所以需要声情并茂。这就要认真捉摸歌曲总的风格,各段不同的情调,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努力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的艺术效果。我们在演唱无伴奏《故乡之恋》时,不少观众说“身上寒毛直竖”。我们也为作品的内涵所陶醉、所欣赏,十分乐意表达出来与人们共享。

    三、重视声乐老师加强声乐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

   唱好歌声音是第一位的,每次唱歌之前必须练声。合唱团里有两个声乐老师:林静白和余淑慧。她们多年专业化的教学和训练,使我们由“大白嗓子”变成了“腔体共鸣”;由“各唱各的调”到能制造“混合音响”。尤其是请林静白老师来后,她更加重视遵循科学规律,编写了一系列练习曲,由易到难,以学代练、以练促学,反复讲解示范,及时肯定和纠错,不断提高声乐素质。林老师告诉我们:唱曲子时口腔、鼻腔同时吸气,先吸气后出声。要打开口腔、脑腔,气向下沉,声往上走,使管道畅通,声气合一,腔体共鸣。老师还告诉我们:唱歌时要前松后紧,上松下紧。说喉头是座桥,桥是不能移动的,喉松管道才通。要大家懂得“流动的气,运动的音”的道理。力求声音圆、亮、有穿透力。林老师多次强调,低音不等于虚,气息不变;唱高音时,必须使气息控制在腹部下面,保持通往头部的管道畅通,往后走吸着唱,有头发丝被人拉着的感觉。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大家掌握了发声的技巧,练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合唱团唱歌的声音可以说是“训练有素”。除了林老师的主要功劳,余老师和钢琴师刘照也起到了打基础,拾遗补缺和配合补充的作用。

    四是依靠著名指挥高水平的作品处理、细致入微的指导、排练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每学唱一首歌,首先是团员们个人或分声部熟读背诵歌谱,消化歌曲记载的音符、旋律、歌词和各种时值、表情记号等等。然后,在王秀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精益求精地排练。王老师对每首歌在尊重原作创作意图,总的格调的基础上,又能根据自己高深而独特的见解进行“第二次创作”,作些必要而又精辟的处理,既不离“蓝本”依据,又有合情合理、胜人一筹的发展创新。王老师对歌曲的每一段的不同情调、对高潮的表现都有深思熟虑的设计,对技术难点又多下功夫攻克,使我们能表现出:有的对比鲜明,铿锵有力;有的则含蓄连贯,雅致委婉。节奏变化做到了“逐渐”而不是“突然”。王老师十分重视合唱一定要合,要造成整体和谐音响,使旋律、节奏、韵律高度统一。强调每个人不仅自己唱,还要听别人唱,随时调整自己同声部保持一致,做到“有你又无你”。王老师不厌其烦地示范正确的唱法,纠正冒调、落调、散调、节奏不稳,不准等毛病。尤其是王老师对歌曲的各种细节安排处理得细致入微。如乐句何处换气,何处不换气,气息收、放和换气的深浅以及弹、顿、停、补等运气方法的运用;句首是柔起还是弱起,乐尾是弱收还是强收;是跳音还是连贯,何处平稳、何处急促、渐快、渐慢、渐弱、渐强以及延长音的设计等等,都教导运用各种技术手法来完成内容和情感的表演。他还告诉我们:唱歌要做到“深呼吸、慢出气、高位置”。并总结出合唱比赛的三大要点:一是音准、节奏准;二是音色、音质要和谐;三是表现力要强。前两条达不到,越积极问题就越大。我们既在道理上懂得,又在实践中反复磨合,确实收到成功的效果。我们团的同志们有种特别的感觉,就是每当王老师跟我们处理作品和排练演唱时,都得到一种高尚的艺术美的享受!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灵快乐!

    五、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上的赞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

    合唱团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较优异的成绩为洪山区争光,加上团领导向区领导必要的请示汇报,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区政府多年来将合唱团的经费列入预算,出市、出境还特批专款,我们还争取部门和单位赞助,否则也难以入愿,只能“望而兴叹”!领导上不仅经费上支持,还把艺术团的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来抓,区领导亲自出面讲话、送贺信进行鼓励和鞭策。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办好合唱团的重要条件,这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今后继续前进的思路和打算是正确对待“荣誉”,找出差距,采取过硬措施,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我们将“荣誉”视为财富和动力,视为新的起跑线。既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更不让昨天的荣誉成为今天的负担,成为继承前进的羁绊。我们决心更高标准地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不断坚持训练,巩固和提高合唱的基本素质。适当参些“金子”(按规定允许20%的专业的高素质成员),让水平更上一层楼,达到全市、全省、全国过硬的一流水平。以澳门之行为新起点,争取到含金量更高的国内、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