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专题部署增强青少年体制专项工作。不仅表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的亲切关怀,对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现阶段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青少年的营养、体质、健康问题,经过各级政府、专家、教育工作者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相比建国初期发生了质的变化:青少年营养水平根本好转;青少年形态发育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亟待加强。
一、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现状:
为了准确掌握分析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武昌区团委、区青教办依据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对全省青少年抽样体质检测报告、上海市教育局对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归纳出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现状如下:
1、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外强中干”。
2005年,湖北省教育厅牵头,对武汉、黄石、十堰、孝感、仙桃5座城市和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两所大学共8282名学生进行体质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湖北的青少年普遍长高了,体重增加了;但是肺活量是历次检测中最差的一次,三成以上的青少年贫血,青少年的力量、耐力进一步下降,同时,造成现在的青少年越长越壮,身体是越来越虚的情况,“小胖墩”和“豆芽菜”同时增加,青少年体质状况令人担忧。
2、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据上海市教育局检测报告显示,与2000相比,上海市青少年的视力不良率触目惊心:7—9岁视力不良率为18.4%,上升11.45个百分点;10—12岁视力不良率为39.3%,上升15.7个百分点;13—15岁视力不良率为63.8%,上升10.06个百分点;16—18岁视力不良率为79.8%,上升了1.25个百分点。湖北省教育厅的检测数据则显示武汉市26%的小学生、55%的初中生、72%的高中生、85%的大学生视力不良,并且,每增加一个学段,青少年近视率递增20%以上,青少年视力不良,现状惊人。
3、青少年身体素质倒退趋势初现。
国家教育部对18多万名7—22岁城乡男女青少年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中国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出现下降趋势;湖北省教育厅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武汉市的中学男女生除在50米跑成绩有可喜变化之外,耐久跑、斜身引体等指标都在下降,不少学校在召开周一晨会时,时间稍长,学生晕倒的现象越到高年级越严重,形势严峻。
综上所述,虽然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目前青少年健康与体质却存在“壮身体”掩饰不了“差体质”、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青少年身体素质出现倒退趋势等问题。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二、造成当前青少年健康与体质形势严峻的原因:
1、体育教学模式让青少年远离体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当时我国体育界是为了丰富体育活动而选择了达标这一考核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青少年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的体育教育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为通过达标而设置体育课,不仅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而且还严重挫伤了青少年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青少年喜欢运动,但是讨厌体育课。因此,体育课这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打折扣。
2、素质教育受应试压力推进艰难。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者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舟上赶。于是,在中考、高考桥头形成“堵车”的时候,体制已经明显下降的学生们就更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怪”现象:
之一,教育部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些学校也确实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可是不少家长却在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许多中学生搞得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之二,体育课普遍不受重视,体育活动多少与年级高低形成反比,小学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但是越到高年级,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热情越来越少,体育课也日益不受重视,在中学毕业年级,每班每周仅两节体育课,即便如此,体育课还经常被其他学科挤占。由于学校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生不尽心。体育老师也应付学生,出现了体育老师“一堂课两个球(足球、篮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情况。
之三,抓学习是否扎实成为不少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抓好学生体育锻炼在许多家长眼里则成为学校“不务正业”的表现。在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的言论:“你看,这所学校的学风多好,伢们下课都不出去玩,都坐在教室里读书”、“就是就是,那些差学校的伢,一下课就跑出去玩,难怪学不好”。部分家长存在这样的观念就导致他们在育人观,孩子的成材观上发生偏差,孩子们多花一分钟在学习上,他们就高兴,至于身体素质,只要没病就是好身体了。
之四,少数班主任和老师也将体育运动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洪水猛兽。他们认为学生(尤其是男生)痴迷篮球,哪怕是利用午休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打,也会造成上课没有精神,从而影响学习。因此,少数班主任在接班初始就将禁止学生谈恋爱、打篮球和看球赛定为学生不可逾越的班级管理红线。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青少年体质的提高起阻碍作用。
3、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
除了繁重的学业、体育课达标模式阻碍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独生子女”现象也开始影响青少年的体质了。当前城市青少年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孩子象温室里的花朵,在家长小心翼翼的看护下“茁壮成长”。家长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打篮球怕孩子将手扭伤、踢足球怕孩子被撞伤、骑自行车怕孩子出交通事故等等,都严重束缚了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除此之外,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也小心翼翼,不得不取消一些诸如鱼跃前翻滚、跨栏、鞍马、体操等对抗性强、学生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生怕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4、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困扰。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看电视、上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的业余生活方式。他们在电视机前、电脑屏幕前,一坐就是3、4小时甚至7、8小时,不仅大量挤占了本应用在户外运动的时间,而且也造成了青少年视力急剧下降。
5、高昂的门票价格将青少年拒之体育场馆门外。
学校向周边学生开放体育场馆有限,而校园外原本不多的游泳池、羽毛球馆、足球场、篮球场动辄30——50元的高额的票价将青少年拒之门外,造成想运动的青少年无地方可去,无场所可动的局面。
三、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几点建议:
造成当前青少年健康与体质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需要全社会站在促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对此,建议我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此项工作:
1、在全区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1)全区各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小学3——6年级和初中、高中分别保证每周体育课课时分别不少于4、3、2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做广播体操、集体体育运动等活动,确保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
(2)全区各中小学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每年召开好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3)全区高中学校要组织开展好“少年军校”。完善全区高中学校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4)全区中小学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其中,保证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5)在课余、节假日、寒暑两假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开放”活动,全区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免费向青少年开放操场、微机室、图书室等相关场所和设施,为全区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地条件。
2、整合全区资源,强化青少年校外体育团队活动的开展力度。
(1)充分利用青年空间、青少年宫、教育电视台、健身会所等校外教育机构,通过开展“武昌区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营”、“武昌区青少年社区三人篮球赛”、“五人室内足球训练营”、欢乐社区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充实青少年课外生活,将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2)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足球场、篮球场(馆)、游泳池等体育场地和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全区青少年开放,为全区青少年加强校外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馆条件。
(3)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与研究。充分发挥好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昌区青少年事务专家理事会等机构的专业背景知识,对全区青少年的体质情况进行监测、研究与分析,适时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活动。为加强全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分析。
(4)充分发挥关工委、未保委等机构职能,加强对学校、社区、家庭开展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加大青少年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督,定期抽查青少年“早餐奶”、午餐状况。切实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以 “六城会”、“八艺节”及迎奥运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迎会节、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全区青少年体育与体质的发展和增强,充分展示全区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共青团武昌区委员会
武昌区青少年教育办公室
200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