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浅议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

来源:武昌区 更新时间:2007-10-10

关键词:学分制 选修课 主体性

一、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1、推行学分制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逐年提高,客观上造成了接受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差异的加大,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随着就业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在教学中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现象大量存在,知识的传授成了教学的主要任务。这种单一刻板的教育制度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或许能得到加强,但智力的其它因素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基础而成为“空中阁楼”。而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倾向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和学习进度,从而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不断发展。

2、推行学分制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自身活力的必然要求。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中外教育的专家们指出: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为此,职业学校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改进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考评等方面的创新,使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相适应,进而增强自身的活力。而学分制的实施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课程教材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是职业学校走向市场的助推器,是教学质量的提速剂。谁在学分制门槛前徘徊,谁就会最终失去竞争的优势。

3、推行学分制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许多传统学科的分化,出现许多互相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旧的产业不断淘汰,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新产业,新专业都是两种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结果,学生所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才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传统学年制下课程设置单一,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改变传统学年制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以“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思路,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相关课程的综合化,增加新技术课程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培养。

国务院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为贯彻决定精神,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的必要性;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确定和取得;加强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领导等。武汉市教育局也发出了“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指导性意见的通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分批进行学分制试点。

二、关于学分制

1、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基础,以学生志趣、特长为学习原动力,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伴随着选课制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先后对高等院校的学分做了仔细的规定。近年来,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弹性学习制度的目标,在教育部的布署下,各地学校相继开展了学分制改革的试验。

2、与传统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以下优势:

1)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它参考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业,能降低教育的成本,提高教育效率。

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需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有利于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3)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对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修或加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才能。

4)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分制为学生独立自由地安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立目标,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目标引导自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都会加强。

三、课程设置

学分制下,开设有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三类必修课是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限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选定的学科;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

从学分制课程结构来看,任意选修课属于拓宽模块中的子模块课程。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讲,学校要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特长、潜能的模块化课程,包括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技能的模块化课程,提高学生获取、整理信息和科学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文、艺、体、美类的模块化课程,文化基础补差或提高的模块化课程。

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直接的效应,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同时转变,课程综合化,多样化,灵活性使得教师把自己摆在“合作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的操作平台上,唤醒学生和激励学生。教师不再是高居学生之上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得吸收从学生那儿得来的新信息,关注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感受,调节学生们的不适。最重要的是,教师们充分挖潜自身的聪明才智,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魅力教育自己这门课的学生如何度过学习不适时期,直到学生完全适应任意选修课的学习方式。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任意选修课的开设,改变了学生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再不是一种异已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个体性、体验性、探究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学分制下的教育思考

(一)实施学分制为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提供了可能

实施学分制是先进的教育目的与灵活的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学分制的实施正是基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彰显人的个性潜能的教育目的价值观,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所进行的教学制度的改革。实施学分制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伴随着选课制的有效实施,学生对课程学习拥有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选择不同的课程及配比方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可以确定自己的课程进度,不同步地进行课程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提前完成某些学科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某些领域取得最好的发展。学分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将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了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培养个性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二)实施学分制,为教师专业提升、自我发展提供驱动力

1、教师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1)在教育上,应改变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观。(2)在人才观上,应改变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的观念,充分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3)在质量观上,要改变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做法,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教学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过程,是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3、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将占到相当比例,课程结构将实行模块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内容将向综合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学科知识间呈出不断渗透、复合的趋势,要求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题型、小型化的课程更加灵活。首先要求教师,要能上多门课,有承担新课程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必须主动适应更新时代迅速发展的知识对其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使自己任教的课堂充满活力。

(三)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动性、适应性

1、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

学分制的实施,使教学管理将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为面对学生个体,每门课程由于选修人数的不同,则教室的分配、教师的安排及报酬的计发、教材的配备都将随之不同,学习的进度上有两年制、三年制,而一些学生可能要四年,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现代化程度。

2、变制度管理为人本管理

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需要人性的管理。学校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研究、探索、反思、创新,并通过考评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