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江夏区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雷贤忠二十年的猪倌生涯

来源:江夏区 更新时间:2007-10-18

猪价成为今年以来最令人关注的话题之一。江夏乌龙山下,一个年出栏生猪4.5万头的规模化养猪场,每天不断地向武汉中粮、升阳等屠宰加工厂输送生猪,成为我省规模名列前茅的生猪养殖企业。而这家企业的掌门人雷贤忠,今年40岁,已与猪打了近二十年交道。

 

  19岁正式当上猪倌

 

    雷贤忠走上养猪之路,与母亲大有关系。15岁那年,母亲承包了村里一个有200头生猪的养猪场。养好一两头猪容易,可养上几百头就需要技术了。第一年,养猪亏本。

    当时,初中毕业的雷贤忠到技校学习畜牧兽医,他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母亲养猪。第二年赚了钱,第三年他家已成为当地的万元户。“那时觉得养猪大有钱赚,决定投身养猪行业,”回想年少时的志向,雷贤忠禁不住笑了起来。19岁时,他担任武昌县(现在的江夏区)外贸局下属一个生猪基地的场长,其养殖规模达3000头,一年之后赚了6万元。

 

  一天要过手200多头猪

 

    也许是年少的不安分,雷贤忠看到屠宰生猪比养猪来钱要快得多,他也想一试。起先,他与人合伙在武泰闸一生猪批发市场宰猪,三个月下来,净亏9000元。善于思考的雷贤忠发现,中间环节出了问题。

    雷贤忠决定一改由当时的屠宰户收猪宰猪的模式,请人到生猪密集的地方收购质量好的生猪,自己只负责屠宰与批发,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专业化分工。没想到这一招真有效,高峰时期,当时武昌县有30多个猪贩围着雷贤忠的屠宰点打转,全县近八成生猪都送到了他手上。

    那时,打他手上过的生猪一天可达200多头,只要一头生猪打他眼前一过,他就能迅速估算出这头猪的出肉率。

近七年多的时间,将近30万头生猪从他手中批发出去。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一年300多个夜与猪为伴

 

    有了钱的雷贤忠,养猪情结依旧挥之不去。

    其实,关于养殖生猪行业的发展,他心里有一本账:一是需求账,市场对生猪需求量大,而养猪业生长周期长、质量要求高;二是成本账,许多农户舍弃农活外出打工,今后猪肉的供应主渠道应该是大型生猪养殖公司。

    1997年,雷贤忠拿出所有积蓄,在江夏买下原武昌种猪场。这回,他没有急着亲自打理,而是交给父母,自己调查生猪市场和学习养殖场管理。“那时候的确很苦,”雷贤忠说,一年有300多个夜在养猪场与猪为伴,每天五点起床,配料喂食,观察每头猪的进食、毛色及生长等方面情况。

    养猪同样存在风险,2003年养猪业步入低潮,一些国有、集体养猪场关闭了。“低谷过后是高潮”,他果断新建了一个拥有基础母猪群1500头、年出栏3万头的规模化种猪场;2005年又承包江夏一个养猪场,年出栏量上万头……

    眼下,雷贤忠带领的金龙畜禽公司,存栏母猪规模达2300头,向社会提供种猪1.2万头,出栏肉猪4.5万头,年创产值5000万元。

    雷贤忠乐观地说,到2010年,年出栏生猪20万头以上,力争成为行业顶尖企业。

    雷贤忠的财富故事,还要延续下去。

 

对话

 

  环保养猪商机更大

 

    记者:行业人士这样评价您,以超前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抢占了市场先机。下一个商机在哪?

    雷贤忠:成千上万头生猪的排泄物,利用得好,就是一笔不小的资源。在德国、瑞典等国家,猪粪都进入了沼气池。

    记者:您是要变粪为宝?

    雷贤忠:这是趋势。今后,制约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一个瓶颈就是养殖场的环境问题。

    记者:现在做得怎么样了?

    雷贤忠:正与中国地质大学专家一道,筹建猪场粪物处理示范工程,即将猪粪转化成颗粒有机肥料,沼气则供应给农户使用,废水通过管网输送到田间土壤,生产有机蔬菜。

    记者:说得时髦点,就是养猪环保产业。这是您的最终梦想吗?

    雷贤忠:只是梦想之一。让普通农民,经过免费培训,培养成懂技术、能合作、会管理的养殖工人。现在已培养了170名农民,现大部分进入江夏区的企业工作。

 

点评

 

  规模化养猪是未来方向

 

    武汉市副市长张学忙:金龙公司以“公司+联户”和“托管”的生产经营模式,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化组合,实现生猪规模化经营,获得了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求,对提升武汉市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今后,武汉还要提高集约化养殖程度,继续新建一批排污配套的大型生猪养殖小区,发展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在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专业户,形成养殖专业乡、专业村,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生猪集约化养殖比重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