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社区位于东湖之滨,是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个社会型、封闭式管理居民小区,内有居民住宅楼63栋,住户2098余户,6434人,其中14—35岁青年1183人,其中共青团员220人,青年志愿者360余人。东亭社区团支部于1997年7月成立,社区登记团员32人(含流动团员6人),由社区工作者、待业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及外来务工青年团员组成。本届团支部现有班子成员3人。多年来,社区团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社区党的工作,以吴天祥精神为载体,不断深化团建工作品牌,突出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社区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团建工作品牌,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团建的新思路、新方法,成为社区团建工作的优秀典型。1996年11月,水果湖街东亭社区被团中央确立为“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试点社区。1997年8月,全国“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东亭社区举行。2003年,东亭社区被共青团武昌区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005年东亭社区被武汉市团委授予首批团建示范社区。2005年曾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十年突出贡献奖,2006年荣获全国“爱心助成长”工作室自主创新奖,团中央领导多次莅临东亭社区视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社区团支部在继承过去良好的工作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社区作家、干部、教师等专家队伍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出了社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精品——“爱心助成长”工作项目,为辖区青少年打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活动的长期化、机制化。
在“爱心助成长”活动正式启动之前,我们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束事。
“爱心助成长”活动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部为核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社区党总支部、团支部干部专人分工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围绕工作目标,配合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早在年初便已制订了全年的工作计划,确保每月至少开展两次活动;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开辟专门房间建立“爱心助成长”工作室,并制订工作室工作制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制订值班制度并确定值班人员名单,保证能够经常性地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解疑释惑。这些工作制度的健全完善,有效地保障了“爱心助成长”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使之得以长期坚持并蓬勃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
基于当前未成年人思想日趋活跃、个性愈分明显的现状,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已不能完全适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此,“爱心助成长”活动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式、新机制,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此,我社区十分注重与位于社区的东亭学校密切配合,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联动、互相依托的新机制;积极引入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每月一次的心理咨询活动;坚持实践育人,围绕社区工作的大局,广泛发动未成年人参与社区绿化、清洁卫生、扶残助弱等社区建设与社会实践,通过自身实践体验提升文明素养,培养道德情操。
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工作机制的创新,“爱心助成长”活动得以不断适应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得到长期坚持与发展,成为我社区各项工作的一个亮点。
二、 集中式服务与一对一服务相结合,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
“爱心助成长”活动服务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密切配合家庭与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学习辅导、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它包括集中式服务与一对一服务两种主要形式,针对未成年人的不同思想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
集中式服务统一在位于社区的“爱心助成长”工作室开展,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每月安排一次集中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开展至今,已接待百余人次的未成年人为其提供服务。在每次开展活动的时候,心理咨询师都会与未成年人就学习、生活、家庭关系、交友等未成年人普遍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与交流,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的疑问。很多平时难于向家长、老师启齿的困惑,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坦率地表达出来,并通过点拨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与困惑。除此以外,还通过丰富多彩的益智游戏等形式,使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交往,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一对一服务主要针对部分家庭生活困难或存在特殊心理、性格等障碍的未成年人。由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与需要服务的未成年人结成互助对子,持久、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通过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密切配合家庭、学校与社区着力解决被服务未成年人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走出自身的困惑,做到身心健康、学习进步、善于与人交往。为此,“爱心助成长”活动特别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每位被服务者的个人资料与历次一对一服务的详细情况,从制度上保障一对一服务长期坚持开展。如社区有一位初三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向来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欠佳,以致家长认定孩子难以考上高中。根据这一情况,社区及时安排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安排志愿者帮助其补习学习课程。最终,这位学生走出了思想上的阴影,日益乐观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顺利通过中考升入高中。
三、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爱心助成长”活动中,我们坚持每月安排一次青少年活动,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密切配合东亭学校的相关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做到实现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的现实情况,“爱心助成长”活动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身安全保护、青春期生理健康、环境保护、文明礼貌等迫切需要又较为薄弱的几个方面,邀请专家、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面人士,以讲座、报告、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性的理论教育。例如:2006年4月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专题讲座,5月份的消防安全知识讲座,9月份的自护教育,11月份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报告等。这些理论教育的开展,没有拘泥于书本与课堂知识,有力地拓展了未成年人的思路与眼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
活动坚持实践育人,认为未成年人的自我实践是教育的最有效形式,为此我们配合社区工作的开展布置了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使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清洁、慰问孤寡老人、帮扶困难群众、礼仪实践等力所能及的社区建设中来。例如:2月份开展的“我为社区献份力”卫生清洁活动、3月份开展的文明礼仪礼貌互动式交流、9月份开展的“关爱弱势群体,献出一份爱”捐款捐物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协作意识、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 积极整合社区内外人力资源,建立坚强有力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
“爱心助成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具备一支来源广泛、各具专长、分工合理、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主干,是社区党总支部、团支部的干部,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社区青少年工作而不懈努力,在确立工作计划、组织活动实施、指导其它工作人员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活动的参与人员包括以“五老”为主体的社区居民、定期提供义务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士。社区还专门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为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此外,社区与周边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结成共建关系,为社区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以上这些对“爱心助成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2006年11月份武昌区团委与武汉大学团委共同启动的“和谐社区·青春建功”学生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为社区配备了武汉大学的学生干部协助社区工作,又为“爱心助成长”活动更上一个台阶提供了新的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