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基层团讯

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学校组建“亲情家庭”

来源:江夏区 更新时间:2008-03-19

编者按: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留在家里怎么办?政府帮助,志愿者补位。江夏区法泗中学的68位老师,用结对的形式帮助161名留守学生。

“两会”期间,《法泗中学68位老师补位当家长》(详见武汉晚报39日一版)报道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表示,“留守儿童”不单纯是教育问题,而是现代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帮助力度,进行调研拿出更好的解决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周洪宇教授表示,法泗中学老师的做法让人感动,可老师也是普通人,不能把学生家庭的责任全放到老师和学校肩上。周洪宇认为,还应有一些民间组织,通过志愿者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阳新县王英镇希望小学校长、教师王月娥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目前的状况下,只能用亲情来填补留守学生的精神缺失,但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还是需要有亲生父母。

  

 

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学校组建“亲情家庭”

法泗中学68位老师补位当家长

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无法得到照顾,为弥补孩子们缺失的亲情,江夏区法泗中学的68名老师主动和学生们结对,当“亲情家长”。

  法泗中学是一所农村单设初中,全校1050名学生中,有161名属于父母双双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学生”。近年来,老师们调查发现,“留守学生”因为没有亲情照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厌学、性格孤僻、上网成瘾等现象。从200712月开始,学校动员在教学一线的68名老师,以自愿结对的方式组建“亲情家庭”。目前,这样的家庭有52个。

  该校校长阮正林昨日介绍,“亲情家长”要做到四个一:每周和孩子谈一次心,每月请孩子到家里聚一次餐,每月和他们的家长电话交流一次,每年为孩子庆祝一次生日。

37中午1时,江夏区法泗中学简朴的学生食堂。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十几个中学生围坐在一张圆桌边,桌子上摆了一个生日蛋糕。

  “一、二、三,开始!”在女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起唱起了《生日歌》。歌声中,八年级(8)班学生陈佳慧站起来,一口气将生日蜡烛吹熄……

  陈佳慧是学校161名“留守学生”中的一位。女老师唐俊是去年12月陈佳慧自愿结对的“亲情家长”。

一项调查引出“家庭理念”

  法泗中学位于江夏区西南角,临近湖北嘉鱼,是一所农村单设初中。由于该地经济相对落后,不少农民在外打工,留下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

  从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一项调查:《中学生自我观念与自律能力的关系》。调查发现:凡是调皮捣蛋的“问题生”,大多数都是没有父母管、隔代管理的学生。经学校统计,全校有161名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多数只能在春节回家几天。200712月,校长阮正林在全校教师会议上发出倡议:学校一线老师68名,算上双职工,可以组成52个“单元”,建议每个“单元”的老师认领两到四个“留守学生”,组成一个“亲情家庭”。

  “亲情父母”要做到“四个一”:每周至少找孩子谈一次心;每月至少请孩子到家中聚一次餐;每月至少给孩子的父母打一次“亲情电话”;每年都要给孩子过一次生日。

  学校还专门为每个“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

双选会诞生“家庭组合”

  教师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学校就召集161名学生和68名老师,召开了一次“家庭双选大会”。会上,老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子女”,孩子们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家长”。

  罗来学是法泗中学年龄最大的老师,儿子在读研究生,女儿上大三。“双选会”上,他第一个带头选“孙子”。一口气在自己带的班上和另外一个班上选了四个孩子。四个学生分别叫汪云、廖爽、胡昱峰和李心怡。

  今年刚满31岁的叶学兵老师,属于“小字辈”,3年妻子到广东打工,他有个才4岁半的儿子要管。去年“双选”大会上,他选中了自己班上的林云虎和胡云作为亲情子女。

  教英语的唐俊老师今年25岁,还没有结婚的她第一次听到“亲情家长”这个说法,感到非常别扭。看到其他老师挑“孩子”,她赶紧在自己班上选了4个。

家访巩固“家庭结构”

  一个星期不到,就有老师找校长抱怨:“我家里本来就很忙,现在还多了这么一个包袱。我的还是让给其他老师吧。”有的老师更直接:“每月都要打长途,手机费要花不少。”

  对于这些抱怨,学校领导每次都耐心倾听和劝导,并迅速在办公楼安排了4部电话,专供留守孩子们和父母联系。

  2008年春节一过,法泗中学的老师们就提前来到学校。他们有一项工作:每人拿着学校统一印制的《法泗中学“爱心家庭”联络表》逐一到各自孩子的家中家访。告诉家长们学校的这个安排,并请家长提意见。

  无疑,老师们春节的家访对于家长们来说是最珍贵的新年礼物。所有的家长都支持这个决定。

一声感谢道出“家庭价值”

  “爱心家庭”出现还不到半年,老师和学生已提前收获了回报。

  胡云是一位乖巧听话的女孩。自从和叶学兵老师结对成“爱心家庭”后,她一直将老师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她在《留守的日子》中写道:“其实我和林云虎的家庭经济条件在学校都算可以的,但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经常感到很孤独。叶老师做我们的‘亲情父母’,他时刻都在教我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们感到很温暖,也很充实。”

  开学以来,老师们经常收到学生家长发来的表达感激之情的短信或者电话。昨日,唐俊老师收到了彭朋父母发来的三八节祝福短信:“唐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我们的孩子在您的关怀下,进步很快。我们没有别的什么好感谢您的,只有发一条短信过来,表达我们的敬意。”

温暖的补位

  补位,常见于讲究阵式的多人体育比赛。一个人冲上前了,必然失位;另一人顶上来,叫补位.

  江夏法泗中学58位教师主动给打工者的子女当家长,其实就是一种补位。在异乡打工的家长们,从小处说是挣钱养家,从大处说也是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他们忙于打拼,一年难得回家一次,这对于还处在成长阶段,非常需要亲情和生活向导的留守子女而言,就是失位。这一失位从长远看可能会带给家庭失败的后果,留给社会新的包袱。

  法泗中学老师这种主动补位出自爱心,而这份爱心又根源于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少了亲情关怀这一环,老师和学校也无法给予真正成功的教育。

  类似的补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鲜见。见诸报端的武汉警察桂红林、刘继平抚养犯人子女,也是这种补位。与体育比赛不同的是,这种补位除了有一份对社会长效利益的预期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的眼前利益,因而弥足珍贵,因而令人尊敬。这类补位,是点染我们生活的缕缕阳光。

  社会在发展,生活要继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失位的无奈和补位的机会。

真诚地希望,这类温暖的补位更多一些。

 

江夏区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办公室在团区委办公,办公电话:87953473 ,电子邮箱:tjxqw@163.com,传真:87012155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爱心大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