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导读 > 通知公告

关于调整2011年度“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任务的通知

来源: 更新时间:2011-09-20

武团发〔2011〕12号

 

共青团各区委,各市直团工委,各委、局、总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团委,各市属大专院校团委:

    为贯彻落实团中央和团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加强武汉“全省‘两新’组织团建和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经团市委书记办公会研究,决定对2011年度全市“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任务进行调整,现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共青团根本职责和“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战略任务,以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为目标,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注重工团共建、注重重点带动、注重分类推进、注重服务吸引,进一步创新团建方式,加大组建力度,扩大组织覆盖,不断提高团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两新”组织团建和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创造经验。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示范区”建设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各级团组织要善于把“示范区”建设与“青春遍访”结合起来,把“示范区”建设与格局创新结合起来,把“示范区”建设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把“示范区”建设与治庸问责结合起来,尊重基层团组织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级团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省“示范区”建设做贡献。按照全市“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全市新增“两新”团组织超过2000家。力争到2013年底,全市“两新”团组织超过10000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团组织建设“五个100%”的目标,即:实现符合建团条件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独立建团率达到100%,区级以上开发园区“两新”组织团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区级以上重点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建团率达到100%,乡镇、街道团(工)委对辖区内“两新”组织的工作覆盖和影响率达到100%,已建“两新”团组织和乡镇、街道团组织“五个基本”达标率达到100%。

    三、推进步骤

    (一)充实力量,摸清底数。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党组织支持和指导。通过抽调各级专兼职团干部、聘用团建专干、配备团建指导员、借助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力量等方式,成立工作专班,充实工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迅速摸清本辖区内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基本情况和建团情况、区级以上重点行业协会及其会员单位基本情况和建团情况、区级以上开发区基本情况和建团情况、各级青联委员和青企协会员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建团情况。建立工作底本和台帐,边摸底边建团,按图索骥,逐一覆盖。

    (二)制定方案,合理部署。各团区委和团市委机关各部门要按照团省委的目标要求和团市委的统一部署,根据“5个100%”的总体目标和2011年新增2000家的阶段目标,紧扣时间节点和各自工作任务,分析非公企业青年特点和建团条件,研究建团办法,科学制定推进方案、进度表和任务分解。鼓励团组织和团干开展不拘泥于形式、有意义有效果的创新和探索,为深入推进此项工作储备团建理论和方法。

    (三)广泛宣传,影响带动。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团属和非团属网站、微博、广告宣传片、宣传册、报纸、广播等全方位宣传阵地服务“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切实把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团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到位。注重发现和宣传“抓团建、促发展”的“两新”组织和业主的先进典型,通过成功典型现身说法,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境。同时,按照边宣传边行动的原则,积极开展“两新”组织团建工作,通过上门走访、宣传推进、活动吸引、服务引导推进团的组织建设。

    (四)交流评议,查漏补缺。适时经验交流现场会,通过经验交流,培训各级各类“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者,为全面推进奠定基础。结合创先争优和“青春遍访”,开展“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点评和评议,查漏补缺,集思广益。

    四、责任分工

    (一)团市委负责联系协调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统计局、市工商局等部门摸清全市“两新”组织数据并建立相关协调机制;负责全市层面的宣传氛围营造,提高“两新”组织负责人和从业青年对共青团的认可度;负责制定全市团建工作指导手册,总结推广团建路径,推广成熟经验;负责指导市级重点行业协会及会员单位、市青联委员单位(企业)、市青企协会员单位(企业)、其它大中型非公企业以及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注册审批的较大从业规模的非公企业团建工作;负责定期对全市各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名通报;负责将已建“两新”团组织信息通报该组织所在辖区,便于各层级团组织及时跟踪服务。

    (二)各区级团委负责对本辖区“两新”组织数据进行再摸底、再核查,为共青团实现对“两新”组织全覆盖筑牢基础;联系并借鉴党委组织部门及工会组织建设成功经验,积极寻求相关支持和帮助;负责指导区青联委员单位(企业)、区内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区内重点行业协会及会员单位、区内开发区(园区)及所辖非公企业团建工作;负责发挥编制外副书记、委员和辖区青年志愿者、青年能人的积极作用,共同参与“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负责指导街道、乡镇对辖区内“两新”组织实行团组织和工作活动全覆盖;负责根据区情实际,对所辖基层团组织和团干进行成绩通报;负责总结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团干部在“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及时报送团市委;负责及时收集汇总输入本辖区内已建“两新”团组织信息,便于及时跟踪服务。负责对新建“两新”团组织干部进行培训;负责对已建团的“两新”组织负责人和团员青年进行回访,及时查漏补缺;

    (三)街道及社区团组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复核底数、逐一联系、创新方式、全体覆盖,统筹推进辖区内团建工作,加强对辖区内“两新”组织的覆盖和影响;负责发挥编制外副书记、委员和辖区青年志愿者、青年能人的积极作用,共同参与“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负责及时收集汇总本辖区内已建“两新”团组织信息,便于跟踪服务。

    (四)各委办局团委要结合工作实际对“示范区”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团组织要充分借助党政力量,争取工作支持,负责推动所主管行业“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探索具有行业特点的工作载体和团组织管理模式,形成行业组织联动格局。

    (五)团市委建立组织部牵头、青年发展部重点落实、机关其他部门全体参与配合的非公团建工作推进网络。机关各部门、全体干部除联系指导“青春遍访”所对口区完成非公团建目标任务外,还要完成本部门非公团建工作任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团市委机关干部考核奖励依据。非公团建任务完成的认定,按照“一分两记”的原则,对团市委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建立的“两新”团组织,同时作为团市委机关部门和属地团区委工作成绩。

    五、保障措施

    (一)提供资源支持、工作指导。团市委“双基”工作专班负责全程督导和测评。各级团组织要在建团过程中靠前指挥,抽调各级专兼职团干部、借助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力量,成立工作专班,主动联系组织、统战、工会、工商联、统计等部门,迅速准确摸清“两新”组织基本情况和建团情况。建立工作底本和台账,确定实施方案和步骤。要建立工作联系点制度、分片包干负责制度、定期督导制度等。要在活动经费、工作指导、团干培训等方面,对“两新”团组织给予支持,实现建立组织、活跃工作和增强凝聚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做到每周通报进展、每月调度讲评、年底考核表彰。各区和团市委相关部门、事业单位要求定期汇报进度。二是强化台帐管理,要切实做好建团工作台帐,夯实工作基础,及时、准确地将建团信息录入数据库,团市委通报讲评和表彰都以团中央“两新”组织团建数据库为依据,并在数据库中开展不定期随机抽查或实地核查,确保建团信息准确可靠。三是强化机制保障,要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出台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制度安排;继续探索完善党团共建、工团联建体系,拓宽共青团对“两新”组织的联系面;积极申报上级团组织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争取各方面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三)注重奖罚分明、结果运用。团市委将根据“两新”组织团建过程管理、专项督办、抽查考评的情况,及时将各地工作进展、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对于进度通报排名靠后的单位和在督办、抽查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将约谈有关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并对约谈后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年底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不得参与本年度共青团系统内评先评优。对于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团市委按照每新建1家奖励20元的标准发放基层团建工作经费。

    六、工作要求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团建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借助非公党建工作力量和形成的新成果、新格局,对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推动其党组织开展团建工作。

    (二)注重工团共建。借助工会组织网络和工作力量,与工会组织联合推进团建工作,探索实施阵地联用、活动联办、制度联建,力争在已建立工会组织并具备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实现团组织全覆盖。

    (三)注重重点带动。在律师、物业管理、钟表眼镜、通讯电子、美容美发、影视文化等行业协会中积极推动团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身优势,大力宣传团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共青团品牌活动为示范带动,进一步活跃“两新”组织团的工作。要将团组织联系青年的优势与协会组织联系企业的优势充分融合,将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团的品牌活动广泛延伸覆盖到“两新”组织,服务企业经营发展和青年成长成才,进而带动行业内“两新”组织团建工作。

    (四)注重分类推进。针对各类“两新”组织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从易到难,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使团的组织较快覆盖到更多团员青年。

    (五)注重服务吸引。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凝聚全市团组织力量,实现优势资源向基层“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倾斜,从派驻团建指导员、“两新”组织团干部培训等多方面推出切实举措,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工作。

    (六)注重创新方式。坚持统筹兼顾、大胆创新。根据青年沟通、交流、聚集、联络方式新变化,找准“两新”组织本质需求、青年群体特点和共青团工作载体之间的结合点,以有利于覆盖和影响青年为原则,积极探索建团途径。

    附件:2011年度各区“两新”组织团建目标任务分解表

                                        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

                                          201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