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团校 > 理论研究

江岸区:抓基础 立章法 上水平 扎实推进“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

来源: 更新时间:2010-01-16

  江岸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近年来,江岸区关工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关工委《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以“三个建设”为基础,“四个结合”为突破,“五个参与”为重点,联系青少年特点和社区实际,深入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以来,给“老少共建”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一、加强“三个建设”,完善老少共建工作机制
    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做好“老少共建”工作必须立足社区,发挥基层关工委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区关工委注重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狠抓了制度、队伍、阵地建设,为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为了把“老少共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区关工委通过不断完善目标管理、汇报、培训、调研等工作制度,强化责任抓落实,努力实现“老少共建”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列入目标,严格考核。首先将“深入开展老少共建活动,争创特色品牌工作”写进关工委工作意见中,并专门制定了关工委工作目标实施细则,把推进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设定为20分的分值(总分100分),占关工委目标的20%。连续两年在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区委分管领导与各街、乡分管领导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使“老少共建”工作成为年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定期汇报,争取领导。每年初,区关工委都要向区委书记办公会、区委常委会专门汇报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争取领导对老少共建文明社区等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外,我们还经常将推进“老少共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协调的问题向分管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引起关注,及时解决工作难点,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2005年,西马街马祖社区少儿科技馆原址因租赁到期面临停办,经向区领导汇报,迅速解决了用房和搬迁资金等问题,实现了新址重新开放。
    三是狠抓培训,提高水平。为适应关工委工作特别是“老少共建”工作发展需要,及时了解新精神、掌握新要求、明确新思路,区关工委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先后邀请市关工委领导、基层实际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开设“老少共建”专题讲座,并组织街道、社区关工委工作骨干赴外地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005年以来,全区各级关工委共举办培训班、培训会8期,近200名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四是坚持调研,加强指导。为及时了解“老少共建”工作推进进度,帮助基层明确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举措,区、街两级关工委坚持调研先行,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形成了在职领导带头抓、老同志主动抓、层层共同抓调研的良好局面。区关工委以集中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对16个街道的“老少共建”工作全部进行了一次摸底与调研,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全区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各街关工委对80%以上社区的“老少共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明确每名成员联系指导一个社区,总结和推广了一批工作有特色、活动有实效的典型。区委分管领导也多次专门安排时间到社区参与关工委对“老少共建”工作的调研,提出了大量政策水平高、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有力地推动了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蓬勃开展。
    2、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区关工委把加强“五老”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加强了与各级组织人事、教育、部队干休所、工会、科协等部门协作,采取上门求贤、活动吸引、搞好服务等多种吸纳机制,在全市率先组建“金晖”人才库,组织动员更多的老同志投入到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中来。目前,区、街两级“金晖”人才库共储备1180多名有特色、有威望、有能力、身体较好、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为全区“老少共建”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社区关工委队伍成为“老少共建”工作的一支中坚力量。按照“有组织、有队伍、有场所、有牌子、有经费、有活动”的要求,全区186个社区(村)全部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共有600多名老同志被吸收到社区关工委中来。社区关工委成员了解关工委的性质、任务、目标,热心公益事业,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积极为青少年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有力地推动了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区关工委老干部报告团成为“老少共建”工作的一支活跃力量。为适应“老少共建”工作的需要,区关工委广泛吸纳政治素质强、工作热情高、有专长的老同志加入,不断充实队伍力量,及时调整报告内容,深入社区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绿色承诺教育、普法教育等报告会、讲座活动。据统计,2005年以来,区老干部报告团共作报告69场,直接受教育者达3.3万人次,在“老少共建”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大员”老年志愿者成为“老少共建”工作的一支补充力量。全区各级关工委在推进“老少共建”工作中,不断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老同志纷纷出任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报告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法制教育的宣传员、家长学校的教研员、科学技术的培训员、文化市场的监督员、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员、关爱青少年活动的服务员、文艺宣传的演出人员、青少年问题的调研员,广泛开展起“十个一”活动,帮助、关心青少年,促进“老少共建”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3、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活动载体。2005年以来,全区各级关工委组织在原有的83处“三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挖掘资源,采取“自建”、“助建”和“共建”等方式在社区建立各类阵地100余处,为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如:西马街马祖路社区少儿科技馆自2004年8月开馆以来,社区10多名退休老教师义务为青少年作讲解,并培训了40余名小讲解员,把科技馆建设成为社区科普教育基地;一元街关工委与中德心理医院联合成立了“心灵桥”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许多老同志义务加入到义务辅导员行列中来,经常与青少年开展谈心交心、释疑解惑活动,使心理辅导中心成为青少年沟通心灵、调节心态的好去处;永清街利用辖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等阵地资源,在街关工委主任、原孩子剧团老团员胡杰的培训下,组织一批小讲解员轮流到“八办”孩子剧团陈列室,向全区的少先队员讲解孩子剧团的战斗业绩,以当年孩子剧团“救国、革命、创造”的精神,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二、坚持“四个结合”,创新老少共建工作手段
    在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中,全区各级关工委组织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工作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创造了不少既符合社区实际,又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形式,为把“老少共建”工作向纵深延伸和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了新的做法。具体概括为“四个结合”:
    1、坚持老少共建与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相结合。在“老少共建”工作中,各级关工委大力开展富有成效、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与青少年同心,与时代同步,注重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点关注贫困青少年、孤残儿童、问题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积极推动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参与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拓宽青少年教育领域;实施净化工程,参与对网吧、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的监督,清除各种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坚持老少共建与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各级关工委在推进“老少共建”工作过程中,把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来思考、把握,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在社区青少年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荣明耻、效荣祛耻。
    3、坚持老少共建与“一街一品”创建工作相结合。2005年是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一街一品”的创建年。各级关工委将“老少共建”与“一街一品”的创建工作相结合,以“特色”为指针,以“实践”为基本途径,以“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线,深入开展了“大手拉小手”、“巧手创新”、“民族精神代代传”、“红领巾吴天祥小组在行动”等一系列内容生动、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创造和发展了“小小楼栋长”、“竹床学校”、“楼道报”、“社区小主任”、“太阳之子特别家庭”等典型品牌,使全区“老少共建”工作呈现出“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良好工作局面。
    4、坚持老少共建与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的教育体系相结合。各级关工委在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中,紧紧抓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关键环节”,从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入手,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落实到“老少共建”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弘扬主旋律,引领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弥补传统教育观念、模式、体制的不足和缺陷,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较好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明显改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社会教育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工作整体合力的显著增强。
    三、深化“五个参与”,丰富老少共建工作内容
    老同志是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的工作主体。全区各级关工委组织注重发挥“五老”的政治、经验、威望、时空和亲情五大优势,针对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积极组织“五老”队伍通过以老带少、以老帮少、以老促少等形式参与到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教育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老少共建”工作内容,切实把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参与社区建设。全区“五老”队伍响应号召,力所能及,就近就便,积极投身社区各项建设,成为创建文明社区的一支具有特殊功能的工作队伍。他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青少年参加清理楼道卫生、清除白色污染、回收废旧电池、种花栽树、美化环境、绿地保护,及时给花草小树浇水;建立义务巡逻小分队和护院小分队,参与维护公共设施、维护社会治安等社会公益活动。上海街同仁社区的老同志与青少年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上门发动社区居民把自家养的绿色植物摆在里弄里为社区环境“添绿”,共同营造绿色文明社区。特别是社区关工委成员迟刚在自家的楼顶平台上种植了100多种植物,经常邀请青少年到家中参观,并教授青少年园林种植知识,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绿色使者”。花桥街蔡家田社区的老同志在暑期指导青少年建立起了社区护绿小分队,积极开展护绿宣传、护绿承诺、劝阻毁绿行为等活动,在社区进一步倡导了“人人爱绿、人人护绿”的良好风气。
    2、参与社区管理。各级关工委和“五老队伍”坚持有所作为,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积极倡导和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社区管理中得到锻炼,使社区在自身带动下得到发展。百步亭花园社区关工委组织辖区青少年担任“小小楼栋长”,通过开展文明道德规范的宣传及对不文明言行给予提醒、劝阻、制止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将文明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永清街永兴社区关工委利用暑期集中培训了80多名中小学生,让他们当上“社区小主任”,和社区管理人员一道上班,不仅填补了暑假未成年人管理上的空档,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日生活,也为他们认识社会打开了一扇窗,在参与共建的体验中经受锻炼。为有效遏制“电子鸦片”的毒害,江岸区新村街关工委同江岸车辆厂关工委联合成立了“督查队”,深入社区巡查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经营是否合法,有无未成年人入内,并向经营者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督促他们守法经营,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3、参与社区服务。“五老”队伍以兴趣小组、辅导班以及“一帮一”等形式,对社区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科普培训、普法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志愿服务,对特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孤残儿童、失足青少年等弱势青少年群体开展结对帮扶帮教,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道德风尚良好、文化生活丰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明社区。一元街“金晖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邓道航,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假期免费提供材料,义务教授青少年泥塑、木雕,并经常带孩子们到家中参观她的作品,受到学生、家长、学校、社区多方欢迎。二七街罗庄社区关工委委员、黄浦路军休所离休老干部张诚身患癌症,多年来他共资助了六名贫困生,资助金额达三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军休所老干部踊跃捐款成立了专项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辖区内的特困学生。西马街联医社区关工委主任孙佑民同志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与失足青少年结成帮教对子,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帮教方案,让失足青少年对生活和未来重拾信心。
    4、参与社区教育。全区各级关工委以“周末课堂”为主要形式,动员、组织老同志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切实发挥“五老”队伍在教育青少年、培育“四有新人”中的作用。2005年,区关工委组织老干部报告团成员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主题,深入到社区巡讲抗日史,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在社区青少年中深化“知荣辱、树新风”教育。另外,车站街关工委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忆传统,育新苗”活动,让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课堂,成为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新村街关工委依托辖区铁路系统丰富的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青少年进一步弘扬“二七”精神。永清街关工委以“新孩子剧团”为依托,开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等青少年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使青少年了解“孩子剧团”精神,更使他们在这种精神中锻炼成长。
    5、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各级关工委围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使社区青少年在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活跃在社区的关工委文艺队,常年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为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一元街滨江社区为了同社会上“三厅一室”争夺青少年,解决青少年课余活动场所问题,社区关工委积极争取街道领导和辖区单位的支持,把某小区一处物业办公用房专门腾出来,建立起“老少活动站”,经常举办演讲会、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文化生活。一元街岳飞社区的“楼道报”、三阳社区的“读书楼”,上海街扬子社区的“街坊节”,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千家宴”,都成为了在全区乃至全市颇具影响的社区文化品牌,它也凝聚着一批关工委成员的付出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