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汉市是全国高校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高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推动武汉市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深入研究和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特征,对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城市竞争力与软实力,推动武汉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次调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判断,人生价值与目标定位,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要收获、困惑及问题,就业观念和就业预期及其特点等,并就创新武汉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状况;政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群体,其思想状况也很容易受到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2008年底,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世界各个国家,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各国经济发展疲软,进一步冲击着就业市场。据统计,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超过2000多万,而2009年新增大学生毕业生就达到了610万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严重的挑战。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进一步冲击着大学生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变动的社会中不断发生变迁。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下,各种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冲击,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严峻挑战。
当前,正值武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面临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三大重要发展机遇。武汉市是全国高校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高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推动武汉市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特征,对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城市竞争力与软实力,推动武汉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此,本课题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武汉市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判断、人生目标定位、就业观等多个方面的思想动态。调查对象为驻武汉市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0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321份,回收率为92.8%。课题组以上述研究结果为依据,积极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造成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根源所在,并就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思想素质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
1.政治信仰层面:坚定社会主义立场,社会信仰内容日趋多元
有98.9%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最坚定的政治信仰,1.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也说不清楚,不好说。同时,约8%的访谈大学生开始信仰各种宗教。在访谈调查中,大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必须进一步的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具体制度与机制。
2.政治组织参与层面:积极加入党团组织,热心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有24.8%的大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事实上,由于所调研的大学生中本科生占大多数,所以比例偏低。调查表明,有85%的大学生都非常乐意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协会娱乐活动,63%的人加入了学校各类社团组织,另外约有10%的大学生喜欢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寻找娱乐机会,而仅有约5%的大学生并不喜欢各种学校社团活动,他们更喜欢充分利用时间来看书学习。
三、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目标定位
大学生人生价值与目标定位直接影响着自身的行为模式与未来追求,决定着其意识与社会认同。
1.社会道德层面:社会公德意识分化明显
在谈到诚信问题时,有87%的同学认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25%的人认为现在人们普遍不讲诚信,90%的人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同时,73%的大学生反对“大学生傍大款”行为,认为不可以为了金钱放弃一切;也有18.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但是自己不会这么做;另有8.8%的大学生指出很正常,每个人追求不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价值观层面:价值观日趋分化,价值追求多元化
调查中,32.5%的大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权力,33.2%的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也有10.3%的大学生认为生活的舒适度才是一个人的最大价值所在。同时,70%的大学生表示“人生最重要的是“爱情和事业兼得”,5%的大学生认为是金钱与物质财富, 10%的人认为是美满的婚姻和家庭,10%的人认为是崇高的社会事业。可见,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呈现出功利性特征,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化。
3.人生目标定位:发展自我,奉献自我
有72.1%的大学生认为“为社会做贡献”应该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 16.9%的人选择了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虽然仍然注重发展自我的个性,但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有所减弱,也更加注重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不断注重奉献自我,回报社会。
四、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要收获、困惑及问题
调查表明,在外部社会环境及严峻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学生学校社会生活思想状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1.社会生活层面:乐观向上,但盲目、空虚等现象也较为突出
调查对象表示“大学期间最想获得(多选)”的是一种人生历练(86.1%)、过硬的知识(85%)、人生修为(72.2%)和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70.2%)。同时,在选择“你的生活兴趣”时,读课外但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关心社会问题、如何按社会需求设计自己、钻研专业知识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必选项。可见,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合理规划,并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但是,也有32.2%的大学生觉得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充实感与进步感。同时,认为对“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是寻求精神寄托(42.1%)、克服寂寞(30.4%)、寻找学习动力(27.5%),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生中仍然有较大部分群体存在目标不明确,盲目、空虚及动力不足等问题。
2.教育教学层面:各项教育机制体僵化、滞后
调查中,大学生们表示“当前学习中面临困难”是学校学习环境差(35%)、学校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13%)、老师上课不负责任(25%)、老师教学质量差(12%)、硬件设施缺乏(15%)。同时,有44.7%的大学生感觉当前师生交流、沟通状况很不好,感觉很不满意,41.8%的人觉得基本满意,只有9.9%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另有3.6%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师生交流机制不满意,与老师私下交流或向学校反映并不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访谈中,有91.97%的大学生都认为当前大学课程设置过于僵化,没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接轨。
五、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预期及其特点
今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达到25万人,总人数居全国同类地区第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67%,这是自2000年发布就业报告以来高校就业率首次跌破70%,创9年来最低。在对武汉市20所高校的问卷、访谈调查,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也有一定体现。
1.就业现状方面: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30.3%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比较乐观的只占39.7%,仅有4.9%的学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当问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选)”时,主要集中在没有理想的职业选择(81.4%),工资待遇太低(53%),自身优势难以有效发挥(29.9%),对企业岗位所需具体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4.4%),自身能力不适应社会需求(9.2%)。
2.就业意愿方面:就业以稳中求进为主,逐步拓展就业选择面
有85%的大学生期望的职业是公务员,79%的人选择了教师,80.8%的人选择了事业单位,48%的人选择了科研人员,选择企业管理人员的仅有50%,服务人员的为23%,独立创业的只有17% 。由此看出,当前大学生已将稳定作为工作的首要选择,择业态度十分谨慎。同时,对工资待遇要求也有所降低,65%的大学生选择了“1500-2000元”,9%的人表示“1200-1500元”也能接受。工作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发达地区,54%的大学生选择了小城市,30.2%的人也愿意去农村地区。
3.就业应对方面:注重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自我实践水平
有95%的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找工作的必要前提,75.5%的人认为大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应该积极融入社会中去,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71.4%的大学生觉得要做到一专多能,选择在校期间兼职,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的也占到53%,还有327人选择了多跑跑关系。
4.就业预期方面:未来就业前景是好的,政府应继续着力推进
通过访谈,大学生们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拓展就业渠道,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74.8%),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67.2%),配合市场供求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58.6%),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42.6%),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32.9%),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23%),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19.5%)。
六、积极推动武汉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建议
当前,武汉市正独立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学生人才资源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助推器。因此,面对当前武汉市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必须积极创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整体素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的思想价值体系。政府和高校要将社会政治信仰的培育与发展纳入具体的现实可操作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可以具体感知的社会事务当中。一是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有机分工,优化社会大环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到改革取向、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类载体形式。以宣讲培训、道德活动、教育阵地、先进典型为载体,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传播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各类先进通讯手段、公益性传播途径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普及到广大青年学生当中。
2.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1]因此,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立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障。
第一,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生教学实践、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政治素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逐步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机制与交流机制。
第二,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与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各类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途径:一是积极发挥各类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二是建立开放性、较流行的公共论坛。三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机制。
第三,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建立“学校-学院-系所”之间较为完善的垂直管理体制;二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大引进有学问、有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形成年龄结构、知识学历合理搭配的梯队型教师师资结构;三是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素质,通过举行正规业务培训、深造及强化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政治素质。
第四,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政治思想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之中,必须将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现代知识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能够做到既传播文化知识,又传授做人道理,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要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课程变成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大课堂,使其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创新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就业创业机制
从当前武汉市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思想状况来看,抓好当前就业工作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着力从自身角度出发,为扩展大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促进就业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与发展。
第一,创新政府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机制。一是提供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通过招聘公益性岗位等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工作需求信息发布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相应的信息数据支持。三是开展相应的职能培训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提高就职能力。四是政府应尽力拓展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五是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项基金,提供金融支持。六是实施优惠政策。对于通过创办经济实体解决就业的创业大学生适度调整税收政策,实施鼓励性的税收征制度。
第二,创新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配套制度设计。一是要创新失业大学生最低社会保障制度,采取财政拨款和大学生在校期间交纳失业保障金相结合的方式,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二是创新就业创业大学生维权保障制度,通过成立毕业生维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维权监察巡查制度、建立预控排查制度等形式做到主动介入,确保毕业生各项合法就业权益。三是创新就业创业大学生的户籍、档案人事代理制度,探索实行户籍档案挂靠、代管、寄存等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消除大学生就业创业户籍档案的限制与束缚。
第三,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与服务机制。一是要完善就业指导理论,拓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将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始终,形成四个学年相互贯通、有机连接的阶梯推进式的全方位的指导体系。[2]二是要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逐步探索设立就业指导课程,逐步纳入大学生课程教育当中,从而使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逐步形成合理的择业就业观念。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知识培训、传播机制,通过各类公益、学术性讲座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对如何就业、择业形成合理的规划。四是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及时快速的获取发布就业信息及就业环境形势,使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
第四,创新高校对复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学校教育应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从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努力提升自我的竞争能力。[3]高校应积极转化思维,将培养复合型、能力型人才作为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真能能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董睿:《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9年第29期。
[2] 费鹤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 陈学雷:《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3期。
[4] 吴敏英:《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轨迹及其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 方忠:《积极探索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7期。
[6] 陈铮铮:《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S1期。
[7]陈学雷:《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探索》2009年第5期。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2]夏仕、陈绵水、冷树青:《大学生就业的完善机制与对策》,《经济导刊》2009年第Z1期,第123页。
[3]段志爱、吴彪:《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探索》,《时代教育》2009年第Z1期,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