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团校 > 理论研究

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研究:兼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以武汉市的调查为例

来源: 更新时间:2010-07-02

 

 

    摘要:论文以对武汉市759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及14名中小学生的个案访谈为基础,辅之以对515位家长和159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的共性特征和群体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具有鲜明的特征,包括教育活动需求的普遍性、学习动机的功利性、对学校教育阵地的高度依赖性、学习途径的自主性、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需求的多样性和城乡差异、学龄差异的显著性。上述研究结论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阵地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困境。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分别从理念更新、体制改革、资源整合和服务改进四个方面就如何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会教育活动 需求 困境  对策

 

    “武汉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9月在武汉市汉阳、江夏两区的14所学校进行了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调查,以武汉市的调查为例,课题组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提升青少年社会教育质量提出了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在问卷调查方面,课题组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获得样本,共从汉阳、江夏两区的14所学校抽取了16个班级,合计分别发放800份学生问卷、800份家长问卷[2]和210份教师问卷[3]。回收759份有效学生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9%;回收515份有效家长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4.4%;回收159份有效家长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5.7%。在个案访谈方面,课题组分别在J社区、J1中学和JZ中学对14位青少年进行了个案访谈。对于问卷调查资料,课题组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学生问卷进行了重点分析;对于个案访谈资料,课题组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样本主要特征

    抽样调查学生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1)在城区分布方面,有355人在中心城区就读,有404人在远城区就读;(2)在性别方面,男性略高于女性,占52.1%;(3)在家庭结构方面,独生子女居多,占57.1%;(4)在学历分布方面,普通学校比例相当,职高、技校生比例略低,占12.8%;(5)在政治面貌方面,有50.1%的学生是共青团员。

    14名个案访谈对象的基本特征如下:(1)在性别方面,以女生为主,占11人;(2)在年龄分布方面,最小为7岁,最大为17岁,平均年龄为13岁;(3)在学历分布方面,高中生4人,职高生1人,初中生6人,小学生3人;(4)在家庭结构方面,多数为独生子女,占8人。

    三、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的基本状况及其主要特征

    (一)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的共性特征

    调查表明,在所有有效样本中,绝大多数青少年(93.7%)愿意参加各类组织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中,49.9%的青少年“很乐意参加”,43.8%的青少年“有时间就参加”。可见,总体而言,青少年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需求。

    具体而言,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从动机来看,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实践、增长知识和拓展社会关系网,并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特征。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实践、增长知识和拓展社会关系网。其中,53.7%的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是为了“丰富课外实践”,44.4%的青少年是为了“学知识”,32.4%的青少年为了“交更多朋友”。

    个案访谈结果则显示,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如:在问及“你为什么加入共青团”时,JC-Z-T明确表示:“因为加入共青团有好处。妈妈说了,加入共青团,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家时事,以后工作好找些……现有找工作都需要荣誉、经历和证书之类的”。这一方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青少年社会教育需求的功利性特征,即对于一些青少年而言,在政治上追求进步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政治实践“异化”为个人谋求成功的工具。

    2.从对社会教育阵地的需求来看,青少年对学校教育机构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对共青团系统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对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比例较低。

    首先,青少年对学校教育机构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表现为49.4%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可能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社会教育等同于在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即以教师为传道主体,以科学知识以外的社会知识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模式。

    其次,青少年对共青团系统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青少年对共青团系统内不同机构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有不同的偏好。其中,青少年中希望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主体分别是:“青少年空间” 占30.7%,“基层团组织” 占25.2%,“青少年宫” 占24.6%,“社区青少年学校”占16.5%, “社区青少年事务综合服务平台”占12.1%,“12355青少年服务台”占10.4%。

    第三,青少年对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比例较低,表现为仅有18.9%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

    3.从对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需求来看,青少年主要希望学习社会适应、科技与人文、实用技能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社会知识,尤以社会适应知识的学习需求最为普遍。

    首先,青少年对社会适应知识的学习需求最为普遍。其中,48.6%的青少年希望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42.1%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如何适应社会”,38.9%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创新能力”方面的知识,27.5%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团队协作”方面的知识。

    其次,青少年对科学与人文知识的需求较为普遍。其中,44.9%的青少年希望学习“文学、艺术、绘画”知识,37.7%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历史与国情”方面的知识,37.1%的青少年希望学习“科学实践”方面的知识,32.5%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天文、地理知识”,29.0%的青少年希望学习“科普知识”。

    再次,青少年对实用技能方面的知识需求较为普遍。其中,45.9%的青少年希望学习“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36.6%的青少年希望学习“法律知识”,31.8%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安全自护知识”,28.3%的青少年希望学习“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20.5%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参加文艺表演”方面的知识。

    最后,多数青少年希望掌握身心健康知识。其中,35.8%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健康知识”,30.2%的青少年希望学习“体育活动”方面的知识,19.3%的青少年希望学习“青春期知识”。

    4.从学习社会知识的途径来看,青少年主要希望通过个人实践、阅读书籍、网络学习和学校增设课程来学习社会知识,其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又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

    青少年社会教育需求的自主性表现为,52.1%的青少年希望“通过实践”学习并掌握社会知识,48.3%的青少年希望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并掌握社会知识,46.6%的青少年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知识。

    青少年社会教育需求的“路径依赖”特征表现为 :青少年学习掌握社会知识希望通过“学校增设相关课程”的占 43.5%,“家长指导”的占32.5%,“专业培训授课”的占15.8%。可见仍有一部分青少年习惯了传统的由老师“灌输”和家长传授各类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因而在学习社会知识时仍然寄希望于“学校增设相关课程”、“家长指导”或“专业培训授课”来弥补社会知识的不足。

    5.从对社会教育活动形式的需求来看,青少年普遍希望活动形式多样化,尤其希望加强体验式与竞技类社会教育活动,其对社会教育形式的需求兼具离散化特征和集中化特征。

    青少年对社会教育形式需求的离散化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在所有有效样本中,响应个案百分比总数为240.1%,表明青少年人均希望加强的教育形式为2.4项,即绝大多数青少年至少希望加强两种社会教育形式;另一方面,比青少年对“参与体验”、“竞技活动”、“实务培训”、“展示教育”和“主题教育”的需求比例均超过30%,表明不同青少年对社会教育形式的需求具有不同的偏好。

    青少年对社会教育形式需求的集中化特征表现为,65.5%的青少年希望加强“参与体验”式的社会教育,52.7%的青少年希望加强“竞技活动”式的社会教育,表明青少年对“参与体验”与“竞技活动”两种社会教育活动的需求比较普遍。。

    6.从对社会教育活动的改进需求来看,青少年主要希望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娱乐性和知识趣味性、形式的实践性和可参与性以及设施与服务的完备性。

    首先,青少年希望增强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娱乐性和知识趣味性。其中,57.0%的青少年“希望活动内容更丰富”,51.5%的青少年希望“活动娱乐性、知识趣味性增加”。

    其次,青少年希望增强社会教育活动形式的实践性和可参与性。其中,54.0%的青少年“希望有更多室外活动”,49.5%的青少年“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时间”,27.2%的青少年 “希望营造更多与其他青年交流的机会”,19.7%的青少年“希望有机会参与活动宣传”,17.8%的青少年“希望参与活动的设计”,16.8%的青少年希望“给自己展示的舞台”。

    第三,青少年希望增强社会教育设施与服务的完备性。其中,32.4%的青少年“希望有更完备的设施”,31.7%的青少年“希望延长活动时间与开放时间”,20.4%的青少年建议 “活动要有持续性”。

    (二)中心城区与远城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的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中心城区(汉阳区)和远城区(江夏区)青少年在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总体而言,远城区比中心城区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需求更为普遍。

    通过城区类型与社会教育活动参与意愿的相关检验发现,不同城区的青少年在社会教育活动参与意愿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4<0.05,卡方值为6.421),这种差异表现为:在江夏区,“很乐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样本比例(55.2%)比汉阳区(45.1%)高出10.1个百分点,“不愿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样本比例(6.3%)比汉阳区(7.1%)低出0.8个百分点。可见,远城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需求比中心城区更为普遍。

    2.在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动机方面,更多的中心城区青少年是为了丰富实践、寻找乐趣,更多的远城区青少年是为了拓展社会关系和展示才华,不同城区为增长知识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青少年比例相当。

    在中心城区,有61.6%的青少年是为了“丰富课外实践”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46.3%)高出15.3个百分点;有31.8%的青少年是为了“玩得开心”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22.6%)高出9.2个百分点。可见,中心城区为丰富实践和寻找乐趣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青少年相对较多。

    在远城区,有34.1%的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交更多朋友”,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30.5%)高出3.6个百分点;有17.1%的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才华”,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13.9%)高出3.2个百分点,表明远城区为拓展社会关系和展示才华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青少年相对较多。

    有44.4%的中心城区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知识”,其所占比例与远城区(44.5%)仅相差0.1个百分点。可见,不同城区为增长知识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青少年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3.在对社会教育阵地的需求方面,更多的远城区青少年希望参加由共青团系统和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活动,更多的中心城区青少年希望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活动。

    首先,远城区青少年对共青团系统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的需求比例高于中心城区。表现为:在远城区,21.7%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社区青少年学校”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11.1%)高出10.6个百分点;28.9%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基层团组织”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21.7%)高出7.2个百分点; 32.8%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28.9%)高出3.9个百分点[4]

    其次,远城区青少年对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的需求比例高于中心城区。在远城区,21.3%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16.6%)高出4.7个百分点。

    第三,中心城区青少年对学校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的需求比例高于远城区。表现为,51.1%的青少年希望参加由“学校”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47.7%)高出3.4个百分点。

    4.在对社会教育内容的需求方面,中心城区希望学习社会适应类知识和科学知识的青少年相对较多。

    在对社会适应类知识的学习需求方面,中心城区有44.8%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如何适应社会”方面的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39.8%)高出5个百分点;有31.3%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团队协作”方面的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24.3%)高出7个百分点。

    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需求方面,中心城区有41.0%的青少年希望学习“科学实践”方面的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33.5%)高出7.5个百分点;有35.4%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天文、地理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29.8%)高出5.6个百分点。

    5.在对社会知识学习途径的选择方面,中心城区希望通过自主学习和学校学习掌握社会知识的青少年相对较多,远城区希望通过社会教育机构学习社会知识的青少年相对较多。

    在中心城区,49.6%的青少年希望“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43.7%)高出5.9个百分点;54.8%的青少年希望“通过实践”学习掌握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49.9%)高出4.9个百分点,表明中心城区希望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社会知识的青少年更多。

    在中心城区,45.2%的青少年希望通过“学校增设相关课程”学习掌握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远城区(41.7%)高出3.5个百分点,表明中心城区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掌握社会知识的青少年比远城区略多。

    在远城区,13.0%的青少年希望通过“青少年宫课程培训”学习掌握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8.6%)高出4.4个百分点;17.6%的青少年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授课”学习掌握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13.8%)高出3.8个百分点;16.4%的青少年希望通过“在青少年空间学习”掌握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中心城区(13.5%)高出2.9个百分点,表明远城区希望通过社会教育机构学习掌握社会知识的青少年比中心城区略多。

    (三)不同类别学生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比较分析

    1.相对普通高中、职高、技校生而言,小学生、初中生的社会教育活动参与意愿更明确。

    通过对学生类别与社会教育活动参与意愿的相关检验发现,不同类别的学生在社会教育活动参与愿意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卡方值为36.576)。交叉列联分析显示,分别有58.8%的小学生和53.1%的初中生明确表示“很乐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明确表示“很乐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普通高中生和职高、技校生分别只有44.0%的和38.6%;分别有12.4%的小学生和6.3%的初中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普通高中生和职高、技校生分别只有2.2%和4.5%。可见,无论是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还是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其比例都高于普通高中生和职高、技校生。

    2.在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动机方面,普通高中生因为学校或老师组织而被动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比例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学生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实践、学习知识和拓展个人关系网,但不同类别学生在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有超过1/3(33.5%)的普通高中生是因为学校或老师组织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分别有1/4左右的初中生(22.3%)和职高、技校生(26.7%)是因为学校或老师组织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仅有8.2%的小学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而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在上述四类学生群体中,普通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最重、升学压力最大,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次之,职高、技校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小学生无论是学业负担、升学压力还是就业压力均相对较轻。因此可以认为,学业负担越重、升学压力越大,学生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程度越低;就业压力亦有可能影响学生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3.在对社会教育阵地的需求方面,高学历阶段学生对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比例更高,小学生对青少年空间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比例更高。

    总体而言,不同类型的学生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阵地的需求并无显著性差异。相对而言,一方面,高学历学生对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比例更高,表现为:分别有15.2%的职高、技校生和14.7%的普通高中生希望参加由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有14.5%的初中生希望参加由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仅有4.3%的小学生希望参加由上述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这可能与小学生阶段,学生政治组织以少年先锋队为主,小学生与基层共青团组织接触较少、认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低学历学生对学校和青少年空间组织的活动需求比例更高,表现为:18.1%的小学生希望参加由青少年空间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这一比例分别比初中生高出2.5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高出3.1个百分点,比职高、技校生高出6.1个百分点;31.9%的小学生希望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这一比例分别比职高、技校生高出5.5个百分点,比初中生高出5.6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高出14.2个百分点。

    4.在对社会教育内容的需求方面,更多的高学历阶段学生希望学习社会适应类知识,更多的低学历阶段学生希望学习才艺知识和人文知识。

    在对社会适应类知识的学习需求方面,11.8%的职高、技校生渴望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其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生(9.2%)高出2.6个百分点,比初中生(7.8%)高出4个百分点,比小学生(5.9%)高出5.9个百分点;12.0%的职高、技校生渴望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其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生(8.7%)高出3.3个百分点,比初中生(6.4%)高出5.6个百分点,比小学生(3.5%)高出8.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学历层次越高、离现实社会的距离越近,中小学生对社会适应类知识的学习需求可能越强烈。

    在对才艺知识的学习需求方面,12.6%的小学生渴望学习“文学、艺术、绘画”方面的知识,其所占比例比初中生(7.3%)高出5.3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6.1%)高出6.5个百分点,比职高、技校生(4.4%)高出8.2个百分点;在对人文知识的学习需求方面,7.9%的小学生渴望学习“历史与国情”方面的知识,比初中生(6.3%)高出0.6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5.4%)高出2.5个百分点,比职高、技校生(4.8%)高出2.9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学历层次越高、离现实社会的距离越近,中小学生对才艺与人文知识的学习需求程度可能越低。

    5.在对社会知识学习途径的选择方面,低学历阶段希望通过家长指导和社会教育机构培训掌握社会知识的学生更多,高学历阶段希望通过实践自主学习社会知识的学生更多。

    在小学学历阶段,有16.8%的小学生希望通过家长指导学习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初中生和职高、技校生(均为10.4%)分别高出6.4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7.6%)高出9.2个百分点;有8.2%的小学生希望通过“青少年宫课程培训”学习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初中生(3.7%)高出4.5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1.6%)高出6.6个百分点,比职高、技校生(0.4%)高出7.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相对高学历阶段学生而言,家庭和青少年宫在小学生社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在职高、技校生阶段,有23.8%的职高、技校生希望通过实践自主学习社会知识,其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生(20.8%)高出3个百分点,比初中生(19.0%)高出4.8个百分点,比小学生(10.1%)高出13.7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学历层次越高、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越近,中小学生希望在实践中学习社会知识的需求可能越强烈。

    6.在对社会教育形式的需求方面,高学历阶段中小学生对实务培训的需求比例更高,低学历阶段学生对竞技活动的需求比例更高。

    21.1%的职高、技校生希望加强“实务培训”形式的社会教育,其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生(16.3%)高出4.8个百分点,比初中生(12.5%)高出8.6个百分点,比小学生(13.7%)高出7.4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学历层次越高、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越近,注重社会教育实用性的青少年可能越多。

    30.6%的小学生希望加强“竞技活动”形式的社会教育,其所占比例比初中生(21.6%)高出9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生(18.7%)高出11.9个百分点,比职高、技校生(17.9%)高出12.7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学历层次越低,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可能越强,对竞技能力培训的需求可能越强烈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澄清认识,提高认同,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要通过宣传,澄清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三大子系统,三者是各自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关系。从三大教育系统的侧重点来看,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智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情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则可视为提高青少年德商和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行为。因此,社会教育不应被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更不应被边缘化。

    二是要通过宣传,澄清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避免社会教育实践的误区。从内涵来看,社会教育是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旨在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从外延来看,社会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国情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法制教育、创业、就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等内容。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因此,才艺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统中身心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教育的全部。

    三是要通过宣传,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教育理念,防止社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蔓延。社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加剧了青少年的学习负担,不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修养。针对这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充分发挥团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长期与青少年学生打交道的学校团干、社区团干,不仅应在口头教导青少年学生要有理想、有道德,而且要在实际行动中率先垂范,以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二是要多树立贴近青少年、贴近生活的先进典型,如长江大学英雄大学生的“人梯精神”等,增强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感召力。三是要鼓励青少年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强个人的自省与反思,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进步观。

    2.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工程,为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消除体制障碍。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然而,囿于家长的矛盾心理、老师的彷徨心态、学校的利益考量和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现象在不少地方普遍存在。其结果是,青少年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社会教育沦为升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为根治这种局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推进中小学生课程体系改革,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针对当前大部分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现状,建议以立法形式进行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明确小学生每天的文化课程不得超过半天,每天的娱乐、游戏、实验课程不得少于2节课,每周的社会实践课程不得少于1次,且不得安排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每天的家庭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个小时,从而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第二,推进学生考核评价体制与升学体制改革,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解除后顾之忧,提供动力源泉。一是坚持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将实验操作考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将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次数及绩效纳入中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提供动力支持;三是改革以文化课成绩为主导、“一考定终身”的升学体制,加快推进“文化成绩+实践成绩+综合面试”相结合的分类入学考试制度,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有多重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及其家长不仅注重文化学习,更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第三,推进学校和教师评价体制改革,为学校和老师支持青少年社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一是逐步取消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之分,均衡校际资源,以社会评价为主要标准对学校进行考核;二是逐步取消以升学率、优生率为主要指标考核教师的做法,主要从职业道德水平、理论修养、教学业务水平及学生和家长评价为主要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引导教师关注学生需求,而不是片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3.统筹和整合城乡社会教育资源,增强社会教育阵地的公益性,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首先,要统筹城乡社会教育资源。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与远城区在社会教育活动需求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相对中心城区而言,远城区面临着社会教育需求层次低、社会教育受益面窄、社会教育阵地建设滞后(远城区仅有社区青少年学校而没有青少年空间)、社会教育活动信息传播效率低(主要靠人际传播而不是大众传媒获得社会教育活动信息)、社会教育形式单一和社会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实践能力提升和人格完善的作用有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的高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以及经验的引介、人才的培养方面给予远城区更多倾斜,从而实现城乡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其次,要加强不同社会教育活动主体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促进社会教育阵地的有效整合。一是充分利用家长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作用及青少年对家长的依赖,倡导家长积极支持和推进青少年社会教育;二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场所资源与社会资本,利用社区青少年学校和社区青少年事务综合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共青团系统及相关机构的社会教育阵地,为学生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提供硬件支持与专业服务;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各界的智力资源,组织和约请各类教师、专家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提供专业辅导和技术支持。

    第三,要合理利用网络与电视媒介,净化网络与电视环境,充分发挥电视与网络媒介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与电视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社会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也是最受青少年认可的社会教育媒介。一方面,要充分借用网络和电视平台,传播社会知识与社会教育活动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以达致对网络与电视媒介的合理运用。另一方面,为尽可能避免电视与网络的消极影响,要督促和呼吁有关部门强化对网络与电视节目的内容审查,清理低俗节目与网站,整顿甚至取缔违规电视节目与网站。

    第四,要增强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的公益性。首先要在保证政府基本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教育阵地经费投入机制,为保障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的公益性奠定经济基础;其次要提高公益场所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免费开放程度,使及能惠及更多的青少年。

    4.以青少年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提高社会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根据不同青少年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首先,致力于青少年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加强参与式教育与竞技类教育。一方面,要坚持参与体验、竞技活动、展示教育、主题教育和实务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全方位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以增强社会教育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参与式教育与竞技类教育,以增强社会教育的实践性、参与性及知识趣味性。

    其次,要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一是要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改进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态度;二是要改进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最后,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根据青少年群体在社会教育内容方面的需求差异,可为低学历阶段的小学生、初中生提供更多的旨在增长其才艺技能和人文修养的社会教育服务,可为高学历阶段的普通高中生、职高、技校生提供更多的旨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教育服务,如人际沟通技巧的训练与实践、就业、创业训练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