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团校 > 理论研究

武汉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江蚁”)调研

来源: 更新时间:2010-07-02

 

 

 

    当前,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受到党和政府、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团市委联合相关单位,深入高校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聚居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对武汉市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江蚁”)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组一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9份,有效问卷428份。样本中男生占比57%,女生占比43%。

    一、“江蚁”的基本状况

    (一)“江蚁”的来源及分布

    调查显示,武汉的“蚁族”总数约为30000-60000人。71.1%的“江蚁”为普通大学毕业,重点大学的占12.1%。47.3%的毕业生来自农村,34.5%的毕业生来自城市,81.8%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这也同时说明,“穷二代”的说法具有一定依据。

    区域分布情况为:武昌占70%左右、汉口占25%左右,汉阳占5%。武昌的“江蚁”主要集中在洪山区和高新开发区。

    (二)“江蚁”的工作状况

    “江蚁”从事行业较为复杂,在调查问卷所列的行业中以电子行业居多,占比15.4%。广埠屯、街道口、鲁巷附近的电脑城,光谷地区的很多高新集团,是“江蚁”供职的主要单位。

    收入以1000—1500居多,占33.8%,其次为1501—2000,占29.7%。相对来说,“江蚁”的工资水平还算正常,这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武汉的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二是工作年限,他们大部分是试用期或者刚工作1年多。

    50.7%的人没有参加社会保险,58.7%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时间为8个小时的占到48.3%,多余8小时占37.1%。

    (三)“江蚁”的生活状况

    他们每月的房租水电支出以100—300元档居多,占41.4%,其次是300—500元,占比38.6%。人均住房面积以11—20平米为众,占比41%,其次是21—30平米,占21.5%。在居住条件上,“江蚁”比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蚁族”(人均约10平米)要好。

    (四)“江蚁”的心理状况

    “江蚁”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认为“一般”的占79.1%;对于未来的期望,“比较乐观”及“乐观”的人数占到72.8%。

    二、“江蚁”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特点

    调查显示,“江蚁”除了有“蚁族”共有的低收入、聚居、工作经验与技能不足、就业状况不佳等特征以外,更具有武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江蚁”不是典型“蚁族”。“江蚁”相对“京蚁”而言,并不十分典型,聚居方式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的状态,高校毕业生与在校生、一般打工者混居现象比较明显。

    2、较少的数量和相对较好的聚居环境。调查显示,“江蚁”数量并不多,最多不超过6万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武汉高校毕业生都流向其他省市就业。通过对社区管理者及房东的访问情况来看,“江蚁”聚居密度并不大,住房条件明显要比“京蚁”好得多。

    3、相对年轻的群体构成。“江蚁”的整体年龄段比“京蚁”偏向年轻,集中在22—25岁之间。

    4、多毕业于本地的二三本大专院校。从问卷与访问的结果来看,“江蚁”很少有毕业于湖北省重点大学的,三本、大专自考生居多,他们普遍就业与工资水平在1500左右的岗位上,虽有更高的期望值,但对这样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很大的不满。

    5、多为湖北籍人。调查显示,“江蚁”90%以上为湖北省本省除武汉市外的其他各县市人,而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中,超过85%的人为外地户口,仅15%的人是北京本地户口。

    6、排斥“弱势”标签,心态乐观。调研发现,“江蚁”绝大多数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且并没有社会不公感。“江蚁”对“弱势”二字十分反感,绝大部分人不认为自身是弱势群体,而是处于事业初期的过渡阶段。

    7、与“京蚁”比较,“江蚁”总体压力要小。首先是因为“江蚁”数量较少,工作竞争压力不如“京蚁”大;其次,武汉房价压力相对较低,生活消费水平也比北京低很多;再次,“江蚁”多为湖北人,对武汉较为熟悉,与家人沟通方便,而“京蚁”多为“北漂族”,与家乡相隔较远。

    (二)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社会舆论导向与“蚁族”群体的心理感受相矛盾

    目前,各媒体对于“蚁族”的报道很多,但是大部分舆论的基调都是偏向“弱势”二字。湖北省的一些媒体将“江蚁”定义为“生活之下,生存之上”的群体。这与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是不相符的,从调研分析中调研组认为把“江蚁”定义为“生活之上,发展之下”更为合适。

   “江蚁”不论是从自身的认识还是实际的生活情况来看,并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知识,有希望。年轻人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经历各种艰难和辛酸,在普遍意义上是必然的。如果在城市化变革中,“江蚁”现象只是短时间的、局部的,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目前,对“江蚁”这一社会现象,媒体缺乏基本的社会学分析。他们根据毕业生的人数来推断“蚁族”的总数,根据一两个访问就“大胆预言”,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舆论误导。“蚁族”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没必要过度渲染。

    三、结论和建议

    (一)“蚁族”问题的基本认识

    1、“蚁族”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不是“房”的问题。调研组认为,“房”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其解决必然对“蚁族”问题的解决有巨大作用,但是就具体“蚁族”问题而言,大部分精力要放在解决“人”(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上。

    2、“蚁族”的问题是高校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武汉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均占湖北高校的80%以上,高校集中,教育资源集中是产生“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3、“蚁族”的问题是就业的问题。调查显示,一些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人基本上是没有找到工作和工作变动极其频繁的人。“蚁族”的出现说明我国的就业结构仍然在低端徘徊。

    4、“蚁族”的问题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问题。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供求的不均衡,除了总量问题以外,主要是结构问题,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专业设置的随意化、学历的非理性膨胀都是其重要原因。

    5、“蚁族”的问题是政策导向不足、人才流动机制缺乏的问题。“蚁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不是二三线城市没有就业机会,而是政策引导远远不够。对襄樊市的调研表明,二线城市的高学历人才相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是少的可怜。襄樊拥有580万人口,是建设部指定建设的大城市,位列全国年GDP千亿俱乐部的第72位。但是却只有2所本科院校,2009年襄樊只毕业本科生2821人,只引进本科生1620人,专科生1750人,硕士152人,博士16人。因此,二三线城市对解决“蚁族”问题大有作为。

    6、“蚁族”的问题与媒体的不实报道有关。

    7、“蚁族”的问题有毕业生自身的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素质堪忧。除了一张大学文凭,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能力普遍欠缺。

    (二)调查的建议

    1、减少社会舆论的“同情”导向,给予他们一个有尊严的生存环境。尽管这些“蚁族”面临着生存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竭力奋斗也仅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但可以肯定,他们今后将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媒体的正确报道不仅是媒体的职责,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让“蚁族”尊严的生活的重要保证。

    2、加强就业引导。防止人才非理性流动、扎堆,引导“蚁族”理性选择就业地是改善其生存条件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分流大城市人才竞争的压力。同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和扶持青年自主创业。

    3、改善用人环境,提高单位用人的规范性及就业的公平性。如果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初没有工作经验,不能马上适应单位的用人需求,劳动回报较低是无可厚非的话,为其创造、维护一个用工规范的工作环境却是理所当然的。这能在极大程度上缓解“蚁族”的负面情绪,让其在工作岗位上找到归属感。

    4、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对此,“江蚁”自身要予以重视,不仅在高校时就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工作以后,要沉心耐性,多看多学,不要急于求成。政府部门更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大学生提供一些职业培训机会,提高其竞争力。

    5、保证“江蚁”等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权。尝试建立高校毕业生廉租房保障制度,为“蚁族”建创业公寓等。